- 东海文创给水晶添上“文化滤镜” “饰品”秒变传家“藏品”
- 2025年11月14日来源:交汇点新闻
提要:“宝宝们看,这款水晶盆景和普通盆景大不相同,紫水晶的深邃、粉水晶的温婉、黄水晶的明亮交织在一起,寓意着福禄寿喜样样俱全……”11月5日清晨,东海县水晶大集上,主播杜智钰在直播镜头前热情地向粉丝介绍着手中的水晶作品。镜头扫过摊位,“福禄寿喜”盆景、紫水晶“松鹤延年”雕饰、“二十四节气”挂饰等整齐排列,这些构思精巧、蕴含深意的作品并非传统水晶饰品,而是一群文创人才带来的“文化新宠”,让水晶大集焕发别样生机。
“宝宝们看,这款水晶盆景和普通盆景大不相同,紫水晶的深邃、粉水晶的温婉、黄水晶的明亮交织在一起,寓意着福禄寿喜样样俱全……”11月5日清晨,东海县水晶大集上,主播杜智钰在直播镜头前热情地向粉丝介绍着手中的水晶作品。镜头扫过摊位,“福禄寿喜”盆景、紫水晶“松鹤延年”雕饰、“二十四节气”挂饰等整齐排列,这些构思精巧、蕴含深意的作品并非传统水晶饰品,而是一群文创人才带来的“文化新宠”,让水晶大集焕发别样生机。
水晶大集是“世界水晶之都”东海的活力窗口。每逢开集日,集市内外人头攒动,吆喝声与交易声交织,晶莹剔透的水晶制品琳琅满目。而近来常逛大集的老顾客和直播达人们发现,集市上多了群特殊的“新面孔”——他们带着工作室精心创作的作品而来,用创意与匠心让传统水晶集市跳出“买卖饰品”的固有模式。
“直播水晶这么多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粉丝口味变了!”杜智钰一边熟练地展示着一款水晶釉彩茶杯,一边感慨,“以前大家只问材质、问价格,现在追着问设计理念、文化寓意。这些文创作品一上架,直播间的热度和互动量立刻就能提上来,复购率直线上升。”杜智钰的感受,正是东海水晶市场认知转变的生动写照。曾经,水晶在大众印象中多是做成项链、手链等基础饰品,而如今,在文创人才的巧思雕琢下,它已然蜕变为承载文化底蕴、彰显创新精神的艺术载体。
来自吉林四平的游客杨凤云手里捧着刚买下的“喜上眉梢”水晶茶壶,脸上满是惊喜,“本来以为水晶制品无非就是些首饰之类,没想到能做成这么有艺术感的摆件!”像她这样被文创作品吸引的游客不在少数,不少人拿着手机对着作品细节拍照,或是围着创作者请教设计灵感。
如今,东海的水晶从业者早已超越传统雕刻匠人的身份,成为文化创意的探索者与实践者。在他们手中,水晶不再是单纯的材质,而是承载中国故事、传递传统美学的载体。唐宋诗词的雅致意境、非遗技艺的精湛技法、当代生活的美学思考,都被巧妙融入水晶的方寸之间。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非遗“东海水晶雕刻”代表性传承人陈旭辉,正带着团队攻关“人机结合”的新路径,“我们不光守着传统雕刻技艺,还在用3D建模、智能制造优化创作,让水晶雕刻艺术既能保留匠心,又能适配现代生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从非遗工坊负责人到产业升级探索者,他的转型正是东海水晶产业谋求蜕变的缩影。
这种文化与创意的深度融合,不仅让水晶产品实现从“饰品”到“藏品”“艺术品”的价值跃升,更借助直播电商、智能制造等新渠道,打通通往广阔市场和多元消费群体的路径。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政府搭台、人才唱戏”的发展模式。连云港首晶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政说:“我们搭建‘晶艺创’集市这样的专属平台,就是要给文创产品提供展示空间,激发人才的创意潜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活美学与水晶深度融合,打造贴合时代潮流的作品。”
“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抓住‘水晶热’的流量机遇,把水晶产业的文章做深做透,将其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长久动力,关键在创新,核心在人才。”东海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海兵坦言,“我们一方面在水晶产品创新上下大力气,打破传统,让水晶产业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水晶文创人才的创新活力,为水晶产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如今,从东海与景德镇的跨地域交流合作,到水晶与釉彩、金属等材质的跨界融合,文创人才正带着水晶走出传统“舒适区”,探索更多可能。
当文化创意的活力注入晶莹剔透的水晶,不仅让这颗“地域明珠”展现出新的市场吸引力与艺术表现力,更为东海水晶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持续动力。在传承与创新的浪潮中,文创人才既实现了自身价值,也让“世界水晶之都”的名片更加闪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