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开设“带娃”专业,让幼有所育从“家事”变“社会共识”
- 2025年09月08日来源:交汇点新闻
提要:近日,山东某高校新设的“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本科专业在网络引发热议,被网友戏称为“带娃”专业。更引人注目的是,该专业在省内外的录取分数线比一段线高出50分至70分,不少人直呼“寒窗苦读十多年,最后去学带娃”。在部分网友眼里,带娃乃家常事,与高校本科专业之间有着不少距离;也有一部分网友叫好,期待更加专业系统的托育人才进入市场,减轻双职工家庭的带娃焦虑。两种观点的背后,其实是育儿认知观念和社会需求的相互碰撞。
近日,山东某高校新设的“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本科专业在网络引发热议,被网友戏称为“带娃”专业。更引人注目的是,该专业在省内外的录取分数线比一段线高出50分至70分,不少人直呼“寒窗苦读十多年,最后去学带娃”。在部分网友眼里,带娃乃家常事,与高校本科专业之间有着不少距离;也有一部分网友叫好,期待更加专业系统的托育人才进入市场,减轻双职工家庭的带娃焦虑。两种观点的背后,其实是育儿认知观念和社会需求的相互碰撞。
在传统带娃模式里,0—3岁婴幼儿的照顾通常由家里老人做主导、年轻父母打下手,通过长辈的经验积累来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家庭都能照搬这一模式,或是家中老人年事已高无法照料孩子,或是年轻夫妻不与老人同住,只能自己摸索带娃。即便有老人在家帮忙照顾孩子,两代人在育儿观念和方法上也存在不同看法:长辈倾向于沿袭经验,年轻夫妻则希望探索更多婴幼儿健康、早教、营养和心理上的专业认知。此时,由高校开设的“带娃”专业的出现,恰好能够平衡这种“经验派”与“理论派”之争。
根据已有课程来看,“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融合了医疗、教育、管理、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本科专业,而非简单的“让娃不哭”。针对不同月龄的婴幼儿生理发育特点,专业分析制定其需要的营养成分、心理状况、行为动机,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婴幼儿应急处理技能。可以说,这种更加系统和科学的专业培养,远比“经验之谈”更能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等将来这批“知其所以然”的专业人才真正走进托育机构、走进家庭,无疑会缓解不少年轻父母的压力,也让双职工家庭多一份可靠选择。
再者,面对“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高录取线,有部分声音认为报考该专业太过屈才。这种质疑背后,其实是对专业价值的刻板印象,总觉得只有“高大上”领域的专业才值得追求,与生活相关的专业就“层次低”“没出路”。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数据显示,当前我国0—3岁婴幼儿数量近3000万,但入托率不足8%,大量家庭的托育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全国持证保育人员仅50万,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10%。一边是家长的焦虑,一边是行业的 “用人荒”。从这个角度看,“带娃”专业的高分数线,恰恰说明考生和家长看到了其现实价值:能解决社会真问题的专业,从来都不“屈才”。不难想见,随着将来托育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具备本科专业背景的育儿人才除了进入高端托育机构、妇幼保健院外,还能参与育儿产品研发、亲子教育指导等领域,职业发展空间远比想象中的广阔。
当然,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在落地生根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挑战。例如,在教学体系的建立上,把一个融合了医疗、心理、教育、管理、心理等多个学科的专业进行有机融合仍需要时间沉淀;在实践层面,婴幼儿照护高度依赖真实场景,专业学生需在托幼机构进行大量实习,想要保证学生拥有充分实习机会,也少不了相关行政部门、学校、社会机构的通力合作。
尽管培养复合型托育人才还需时间,但高校率先开设“带娃”本科专业正是一个积极信号,打破“专业有高低”的偏见,认可每一个解决社会需求的专业价值,让科学育儿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共同推进幼有所育向前、向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