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保护”构筑港城文化传承新生态
- 2025年09月15日来源:连云港日报
提要:在我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二楼,一群孩子正通过VR设备“参与”徐福传说的演绎,指尖轻触便能拆解淮盐晒制技艺的工序原理。这座由市政协文艺界别打造的“非遗保护”委员工作室,正以“数字赋能+产业融合+智库引领+公共服务”的新型全链条非遗保护体系,着力破解“人走技失”的传承断层困局,突破“数字孤岛”的技术保护瓶颈,推动非遗保护从碎片化抢救转向系统性活态传承。
在我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二楼,一群孩子正通过VR设备“参与”徐福传说的演绎,指尖轻触便能拆解淮盐晒制技艺的工序原理。这座由市政协文艺界别打造的“非遗保护”委员工作室,正以“数字赋能+产业融合+智库引领+公共服务”的新型全链条非遗保护体系,着力破解“人走技失”的传承断层困局,突破“数字孤岛”的技术保护瓶颈,推动非遗保护从碎片化抢救转向系统性活态传承。
“无论是现实空间,还是虚拟空间,都是我们推进非遗活化的阵地。”工作室学术牵头人徐洪绕介绍,团队已建立16项非遗数字档案和21套资源库,运用三维建模、VR技术等还原濒危技艺流程。与此同时,剪纸传承人孙洪香的作品《丝路祥云》入藏捷克国家博物馆,李大专、周存玉等代表性传承人赴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韩国、马来西亚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非遗“入虚”“出海”背后,是工作室搭建的“全领域”传播通道。当剪纸刀遇上区块链确权技术,当老手艺接入国际市场,工作室正构建引领我市非遗保护的新格局。
推动构建多元融合发展新体系,也是工作室的目的之一。工作室积极推动实施文旅融合示范工程,在连云港老街建设完成沉浸式非遗展销中心,协助猴嘴街道建成并运营江苏淮盐文化博物馆,在灌南县、东海县运营剪纸、水晶等专题展销中心。还统筹搭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平台,成功孵化“非遗文创+”产业项目8项;还重点培育“守艺工坊”特色文化品牌。这些举措以非遗项目为切入口,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营模式,创新推出“集中智造+家庭车间”灵活就业方案,推动了非遗技艺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建,促成无数城市失业人员、农村留守妇女等人群的灵活就业,让“非遗传承”与“民生保障”实现良性互补。
委员工作室的跨界智库矩阵日益成为创新引擎。12位委员与传承人结对攻坚,为青年传承人配备全流程导师,更深度参与省级非遗政策修订。他们积极履职,构建创新实效履职新体系,围绕“传承人梯队培养机制优化”“市级非遗保护专项基金设立”等核心议题提出21项高质量对策建议。目前正牵头开展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研制工作,探索建立涵盖多维分类编码体系、元数据智能标注系统、动态更新机制的全流程管理框架,推动实现非遗数字资源的标准化共享。从师徒相授到数字永生,从单一保护到产教融合,该模式揭示非遗传承的底层逻辑:以现代治理智慧唤醒传统文化基因。
“保护非遗不是冷冻保存,而是让其流入现代生活血脉。”工作室召集人朱其远介绍。这一理念体现在多维服务场景中:在连云港监狱,剪纸技艺帮助服刑人员重建社会联结;特殊教育中心的孩子通过贝雕触摸传统文化。新近启动的“匠心出乡”工程,让新疆民众现场见证港城剪纸与维吾尔族纹样的创意碰撞。而“非遗零距离”巡展已覆盖全市8个街道辖区,中医诊疗服务惠及400余人次;创新打造的青少年非遗传承实践基地累计孵化学生非遗社团9个,定向培养青少年传承者及志愿者200名;非遗主题研学路线吸引无数人体验,“非遗惠民,‘惠’出的是公共服务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