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lygchina.com.cn
中国连云港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连云港网> 新闻> 看点观点>正文内容
  • “子涵”成为过去式了?新学期花名册里藏着“中国式浪漫”
  • 2025年09月02日来源:交汇点新闻

提要:秋季开学,山东一小学的新生名单引发热议。“扶苏”“知潼”“邕熙”等充满古风韵味的名字跃入眼帘,网友们惊呼:“仿佛打开了《诗经》里的花名册”。与此同时,宁波、合肥等地的小学新生名单也呈现出相似趋势,曾经遍布每个班级的“子涵”“梓萱”等网红名字锐减,取而代之的是“清晏”“星遥”等兼具文化底蕴与独特审美的“中国式浪漫”。

秋季开学,山东一小学的新生名单引发热议。“扶苏”“知潼”“邕熙”等充满古风韵味的名字跃入眼帘,网友们惊呼:“仿佛打开了《诗经》里的花名册”。与此同时,宁波、合肥等地的小学新生名单也呈现出相似趋势,曾经遍布每个班级的“子涵”“梓萱”等网红名字锐减,取而代之的是“清晏”“星遥”等兼具文化底蕴与独特审美的“中国式浪漫”。

拥有多年教师工作经验的张老师回忆,几年前,她所带的一年级班级里,三个“子涵”同时举手回答问题。但如今的家长显然更注重个体表达。在安徽合肥,一位父亲为女儿取名“纫秋”,取自《离骚》“纫秋兰以为佩”,他解释:“希望她能像秋兰一样坚韧芬芳,而不是成为某个模板化的女主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姓名印记”。在20世纪50-70年代,“建国”“建华”“国庆”等名字承载着对新中国诞生的纪念;80-90年代,“伟”“强”“静”“丽”等单字名成为主流,反映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简洁、朴素审美的追求;2000年后,“子涵”“浩宇”等姓名成为爆款,这在近几年一些高校的大一新生大数据统计中可见一斑。

不想让孩子名字成为“爆款”,成为不少父母的新选择。不少人特意避开网红名字,甚至有人专门查阅古籍典故,只为给孩子取一个不重复又有内涵的名字。上海“90后”妈妈李女士给女儿取名“苏蘅”,取自《红楼梦》中的“蘅芜苑”,希望女儿能有独特的文化气质。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陆续推出“重名查询”服务,家长只需在手机端输入拟取的名字,就能立即获取该姓名在当地的重复数量。这项便民服务意外地成为了姓名多样化的“助推器”。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父母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回升。《诗经》《楚辞》等古典文献成为取名的重要灵感来源。诸如“疏桐”,出自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知许”,出自李清照《永遇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邕熙”取自《汉书》“百姓邕熙,国家安宁”;这类充满诗意的名字层出不穷。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起名注重文化内涵,不代表等同于使用生僻字。在某小学,班主任李老师对着花名册发愁:“班里有个叫‘䶮’的学生,每次录入系统都显示乱码,家长还坚持说这是《易经》里的字”。这种现象反映出生僻字使用的矛盾:一方面,家长希望通过罕见字彰显文化独特性;另一方面,户籍、银行等系统的字库更新稍显滞后,导致实际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对此,命名应在文化深度与实用性间寻找平衡。“思齐”等取自《论语》的名字既具文化内涵,又规避了生僻字问题。



责任编辑:郑伊丹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