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7年超85%新增专业瞄准“急需领域”
- 2025年09月02日来源:交汇点新闻
提要: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抓手,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之举,是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9月2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江苏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就开展急需学科专业快速布局、学科专业内涵更新等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解读。
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抓手,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之举,是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9月2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江苏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就开展急需学科专业快速布局、学科专业内涵更新等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解读。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工作。江苏省因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改革意愿强烈,被教育部列为专项试点省份。同时,江苏产业创新发展有需求,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亟待深度融合;高校发展有内在需要,学科专业建设破解同质化发展与提升质量的双重挑战仍存。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介绍,近期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实施《江苏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到,到2027年,新增学科专业点中属于国家或江苏急需的占比超过85%,理工农医类学位授予点占比超过60%。到2030年,学科专业布局全面调整优化,江苏“1650”产业体系所需学科专业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
具体来看,《方案》提出实施四项行动:
——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面向江苏人才需求发布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创新构建“产业链需求牵引+学科链创新供给”双向赋能的急需学科专业超常规设置机制,推动江苏高校设置与所在设区市主导产业适配的急需学科专业;
——实施学科分类发展卓越提升行动,启动顶尖学科筑峰计划、基础学科筑基计划、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筑优计划、文化传承学科筑源计划;
——实施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行动,建设面向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江苏学院”、面向高质量专门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学院、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学院、培育新时代优秀导师的江苏省导师学院,构建急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快车道,探索急需紧缺人才短周期培养模式,建立转专业快速通道,实施相近相关学科专业接续培养;
——实施学科专业发展机制深化改革行动,创新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多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构建多元多维学科专业评价机制,构建精准分类的学科专业特色发展多元评价体系,健全学科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健全研究生、本科、高职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机制,不断提高学科专业与产业链的匹配度。
江苏作为经济与科教大省,高校数量、科研资源和产业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单一学科特色优势明显,但学科建设与产业创新需求衔接不畅,未形成同频共振。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处长金科表示,江苏高校将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江苏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打造与产业链精准耦合的学科链体系,构建以学科链、产业链为双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高新区等协同参与的创新联合体,加强跨领域、跨学科、跨校际多维度交叉融合,助力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江苏高校学科服务产业创新能力。到2027年,围绕集成电路、低空技术等领域打造若干个学科链创新联合体,为江苏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对于高校发展内在需求来说,破解同质化发展与提升质量的双重挑战仍存。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说,南京大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江苏发展需要,科学增设学位授权点、严格控制学科整体规模,持续推动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优化。南京大学布局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低空技术与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成立南京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化生医药学科交叉中心。未来,南大将积极布局多项试点改革任务,结合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跨学科“博士+硕士”双学位项目试点等,持续探索创新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南大模式”。
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苏州大学实施“X+”学科赋能计划,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和“纳米材料+生物医药” 两大前沿领域建设交叉创新中心,打造需求导向、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布局建设交叉创新中心。苏州大学副校长姚建林表示,未来苏州大学将持续完善“科学统筹—持续发展—精准评价”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实施“学科专业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速培养适应科技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方案》并非仅针对本科高校,也涵盖高职院校。其中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深化改革行动中提出,需健全研究生、本科、高职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机制,同时优化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支持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延伸。对此,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洪介绍,近3年,学校新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飞行器数字化制造技术等12个产业发展急需专业,累计停撤了建筑工程管理等8个专业,构建了与地方产业同频共振的专业体系。他认为,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并非简单的学制增加、学历提升,其核心是聚焦产业发展急需,完善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