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理工“暖心饭卡”9年资助3.7万余人次
 - 2025年11月04日来源:交汇点新闻
 
提要:11月3日下午5点,记者走进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办公楼时,老师们正开会讨论新一轮“暖心饭卡”的发放细节。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学校对外联络与发展部副主任左静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大家正进行上半年学生饭卡数据筛选核对工作,之后将发放新一轮补助。”
无需申请,精准识别,不设提醒,学校直接将补贴款打进困难学生的食堂饭卡。这一善意的举动,即将在深秋时节再一次温暖学生。新学期的“暖心饭卡”行动,即将开始。
11月3日下午5点,记者走进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办公楼时,老师们正开会讨论新一轮“暖心饭卡”的发放细节。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学校对外联络与发展部副主任左静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大家正进行上半年学生饭卡数据筛选核对工作,之后将发放新一轮补助。”
大数据分析 让爱心悄然抵达
南理工的“暖心饭卡”项目,已经不止一次在不经意间登上新闻“热搜”。左静告诉记者,最开始,“暖心饭卡”的设立只有一个小心愿,帮助困难学生“吃饱饭而不是吃得好”。南京理工大学有完备的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但他们发现, 还是有一些困难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拿不到奖学金、不愿意申请助学金。
为了更好地帮助这些同学,2016年起,学校策划并发起“暖心饭卡”项目。截至2025年11月2日,共有8162人次向项目捐赠了共计771万元善款。有3.7万余人次学生获得了每月几十至几百元不等的就餐资助。
“暖心饭卡”通过大数据精准分析,以“每月在食堂就餐次数不低于60次、每月平均消费不高于750元”为标准,给生活上可能有困难的学生“悄悄打钱”。项目定期公开财务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每年接受专项审计。
不过,大数据也偶尔有过“犯错”的时候。学校曾有一名学生因为平时吃的少、喜欢吃素食而被大数据错误地“判”为达到补助标准。但是当这名同学发现后第一时间主动退回。她说,应该让补助给到那些真正需要的同学。
“现在,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了,因为我们的精准识别已经更新换代!”左静介绍,一方面,“暖心饭卡”项目邀请学校数学系的“数据精算高手”加盟,设计精准大模型来识别同学们的用卡和综合在校情况;另一方面,考虑到同学们有吃外卖等更多就餐渠道,学校会将人工智能提取出符合标准的“准援助对象”名单交给各个学院辅导员,请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对名单进行增减。
暖心帮扶 汇聚小爱成大爱
用科技的精准丈量需求,最终以人文的温度化解部分困难学生的困境。这场暖心接力自开始后,收到的爱心助力就不曾停止。在“暖心饭卡”的项目后台,数据不停地变更。9年来,基金会每天都能收到来自爱心人士的捐赠。
南理工校友基金事务管理办公室主任高飞介绍,最开始,由南理工教育发展基金会率先出资100万元作为种子基金启动项目,后续运行主要依靠广大校友师生的爱心捐赠。2017年底,瑞华慈善基金会在南京理工大学设立“瑞华暖心基金”,2018年起,“暖心饭卡”项目正式冠名为“瑞华暖心饭卡”。
在基金会的监控后台和留言板,可以看到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的每一笔捐赠动向和留言。在这些捐款人中,既有学校教职工,也有毕业多年的校友、在校生的父母,甚至还有通过新闻得知这一项目的陌生人。一些爱心人士会留下自己想说的话。
一位退休的老师说:“希望同学们在长身体的时候补充好营养,青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我们的明天会更好!”一位北京的企业家留言:“企业决定捐款10万元,希望近期和学校联系。”一位学生家长留言:“一点点小爱心,希望帮助我孩子的同学……”
截止到目前,捐赠次数最多的是南理工1993级机械工程学院校友尤剑君。从2017年7月起他坚持每天一捐,已累计捐赠2594次,共计210881元。
“打开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官方微信后,简单几步就可以完成一笔捐款,举手之劳!”在尤剑君看来,暖心饭卡项目不仅是对个别学生的帮助,更是一种爱心的传递和汇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对于受助学生,尤剑君只有一句简单而真挚的寄语:“眼前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坚持努力,未来一定会更好。”
2024年,基金会收到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前身)1965级四系学员黄仲官曾捐赠的5000元现金。黄仲官说,母校的文化底蕴、献身精神影响了他的一生。“在我最困难窘迫的时刻,是母校每月给予我7块钱的帮扶让我得以安心学业,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金额。暖心饭卡项目以暖心、呵护的态度妥善照顾困难生的自尊心,践行了暖心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学校家国情怀、进取品格的精神传承,希望母校的师弟师妹能够感受到学校与社会的关爱,培养树立和实践回报社会的理念。”
润物无声的帮助 在更多人群间传递
“学生不问,我们不说。”在饭卡间流动的暖意与不动声色的善良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也让更多人将这份特殊的爱藏在心间,一些受过恩惠的同学毕业后,以更多的方式进行爱心传递。
一位吴同学曾留言:“三月份第一次发现饭卡上多了160.7元,不知道为什么,很惊喜。后来知道是暖心饭卡的资助,心里第一个想法就是感恩母校,真的暖心,以后有经济来源了一定要回报母校,支持这个项目。”“真的非常感谢母校的关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资助时,是惊讶,打算去一卡通询问时得知是学校的资助后,是感动。很幸运选择了南理工,这个以兵器专业闻名的工科学校,除了刚硬的外表外,更有着润物无声的大爱。”一位张同学说道。每当毕业季,很多南理工的毕业生们会在离校前把饭卡里的结余资金捐赠给“暖心饭卡”。
“下一步,我们准备做好更多的‘暖心+’行动。”左静说,未来,我们会更多地运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对受助的同学在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提供多样化帮助。
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善举正悄然发生。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橘园食堂的爱心窗口,“1荤1素1咸菜再加上米饭”的2元套餐,已经持续了整整5年。在这里,选择2元套餐的学生并不会被单独排队购买,从而避免了因经济困难而可能产生的尴尬和压力。在南京邮电大学,同样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帮扶的“柚子饭卡”温暖公益计划也已经进行了5年,从发出第一批善款开始,已累计发放金额超24.25万元,惠及496名学子。在江南大学,同样创新采用“数据监测 + 学院审核”双轨模式,为特定学生群体提供“无感知”资助,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学生排忧解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