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lygchina.com.cn
中国连云港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连云港网> 教育> 教育资讯>正文内容
  • 评:实习生该不该订盒饭?
  • 2016年05月02日来源:广州日报

提要:其一,很多实习生在工作上未必帮得上忙,就算有能力帮忙,常常也不见得有机会帮忙。

抢头条

看谁说得好,谁就做头条

不久前,一起实习生“拒订盒饭”事件引来网络热议:在一次策划会上,主任让一名实习生帮忙给大家订盒饭。结果该90后实习生以“我是来实习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拒绝。有人认为,订盒饭是对实习生的一种歧视;也有人认为,订盒饭也是一种融入团队的方式。实习生究竟该实习些什么?你实习时干过订盒饭这样的事吗?面对这样的杂事,实习生是否应该说“不”?

订盒饭也是一种“实习”

在我看来,实习生订盒饭根本就不应成为一个问题。毕竟在我的实习岁月里,订饭、换水什么的都是小菜一碟,给女老师拎包、给男老师买烟这样的事情我都干过。说实话,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有些实习生,稍微做一点杂事就摆出一张严肃脸,还上升到“身份歧视”的高度,是否有些矫情?

其一,很多实习生在工作上未必帮得上忙,就算有能力帮忙,常常也不见得有机会帮忙。实际上,从实习老师的角度出发,带实习生其实比自己亲手干还要累——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实习生写一篇稿,写前要指导、写完要修改,耗时耗力可比我自己动手累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实习生通过干些杂事来给老师留下一个勤快的好印象,客观上对增加自己的学习机会有很大帮助。大多数工作并不是冷冰冰的流水线劳动,一个员工能否自如地处理人际关系也很重要。从换水、订饭这样的杂事中,拉近自己与实习老师之间的关系,也是锻炼提升“情商”的一种方式。以前实习的时候,我也常碰到过一些相当“高冷”的实习生,比起那些更接地气、更好打交道的学生,他们“坐冷板凳”的时间无疑要长得多。这不是偏见,而是人之常情。实习生学习如何提高职场情商,可能比学习技能还重要。

其二,实习重在体验,大多数人的实习经历,并不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技能上的明显提升,主要功能在于全方位地了解自己有意向的公司或者工作。毕竟比起从外部雾里看花,不如直接以实习生身份“身临其境”体验一下,更加直观。而评价一个公司或者一份工作,收入、前景等固然很重要,但团队氛围、加班情况、人情关系甚至是日常吃喝,都很重要。订饭这样的生活小事,看似是打杂,其实也是在体验这份工作的另一个侧面,让自己更加投入到这种生活状态之中。在我自己的实习经历中,采访写作上的长进只是次要的,更多的是跟着老师一起加班、应酬、吃盒饭、跟同行交流,按理说很多都并非实习生的职责所在,但却是记者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反而是这些“杂事”,让我对记者的生活状态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些东西是课堂上学不到的,也正是实习最宝贵的收获。

实习,是从学校到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实习生也不要再把自己限定在“学习技能”的框架里面,全方位地感受社会人的酸甜苦辣,才是实习的意义。订个盒饭而已,真不是啥大不了的事。

(张涨)

实习生应该有底气拒绝订盒饭

实习生拒绝帮领导订盒饭,其实无可非议。实习生不仅可以拒绝帮领导订饭盒,也能拒绝扫地、倒垃圾、整理文件,甚至听录音等等。何以如此?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实习”两字的含义。来到单位实习,就是为了学习核心本领。到报社要学习采访、编辑技巧;到机关,要学习公务流程、公文写作等;到企业,要学习市场运营、人力管理……我们去实习,总不会是想着学习打杂吧?术业有专攻,学习打杂自会去打杂处。

再者,实习生实习,本来就在读书阶段挤时间去的,有时还付出逃课的代价。为了能更明白自己适合什么工作,不少学生还努力多去几个地方学习,希望能得到多些经验。时间那么紧迫,学习的任务那么重,实习单位却优哉游哉,动不动让你订个盒饭,试问你不心急么?宝贵时间就这么浪费,你浪费得起么?

最后,让我们来想想实习生订盒饭的最悲催情形。所谓实习生不常有,而打杂阿姨常有。不少单位其实是有负责内务的人员的,即使没有,订盒饭这种事情平时也肯定由熟手的人来做。实习生来办,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第一,她不知大家喜好,定哪家吃什么,周旋一圈下来耗时多;第二、如何付款、如何开发票写抬头、如何通过门卫去取餐等,都是实习生这张陌生面孔不熟络的。本人曾在一个媒体单位干过这事,到门口取餐,出大门易进大门难,保安大哥盘问了好久才让我送饭上楼,浪费大家时间。

90后实习生拒绝订饭盒,不要给实习生贴不懂礼貌、不会做人等标签。用人单位也值得反思。所谓来者皆是客,实习生尊称大家一声老师,其实只有在核心技能上不如大家,身份上和大家一样是平等的。订盒饭这样的杂事,人家不熟悉也没干过,为何要强人所难呢?帮领导订盒饭,所体现的是一种尊卑意识,一种身份歧视,细细思量,这种根深蒂固的身份区分,其实是最有害的,“老师”是否真的把核心业务用心交给你?或者只是把你当成一个打杂助手,干些不着边的事情?实习生还能在实习单位学习到什么真正本领? (厂佳)

我带过的那些实习生

去年看过一部名叫《实习生》的电影,70岁高龄的本退休后不甘寂寞重返职场,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了茱儿创办的时尚购物网站。一开始,他与公司的年轻人显得格格不入,但是性格随和的他很快赢得了同事们的好感与信任,还收获了爱情。人生阅历丰富的他还帮助处于家庭与事业矛盾中的老板茱儿重新认识自我,两人也从上下级发展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实习生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极致了。

虽然,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少会遇到这么大年纪的实习生,但是一个实习生好不好,受不受欢迎,实习完了有没有收获,却跟年纪关系不大。而本之所以成为超级实习生,其实跟他的某些特质有关:一是性格随和,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外,他喜欢帮助其他人,不管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上,这样他也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二是责任心强、细致有心。随时能发现问题并且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而这些都跟专业没有关系,只跟态度有关。

实习生,就是来学习的,众所周知,学校里学的内容通常跟现实脱节比较厉害,所以,相对于实习生专业能力上的欠缺,一般来说单位并不是特别在意,被看中的是实习态度认不认真,学习能力强不强、愿不愿意花时间来学习。而且,许多实习生最终也未必选择相关工作。因此,实习期间的经历能够对今后的工作中有帮助的也并不全在于专业能力的提升,而是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工作热情与责任心。

工作十多年,我带过不少实习生。有的虚心好学,有的机灵会来事儿,有的心高气傲眼高手低,还有的只是来混个实习经历。基本上,实习期结束的时候就能明显看出,每个人最初的实习诉求决定了他们的付出,也决定了他们的收获。往往那些虚心好学,经常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主动要求多干活的实习生,往往能很快融入工作环境,与周围人打成一片,而实习老师也更愿意告诉他们一些“独门秘诀”,他们的实习收获往往也是最大的。而那些眼高手低,挑三拣四,怕苦烦累,不屑于听采访录音、改校样这些琐碎工作的实习生,基本上也很难有人放心把重大的采访任务交给他们。

就我个人而言,带实习生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单向教的过程,年轻人思维活跃,喜欢创新,他们接触新鲜事物很快,在工作中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启发。比如,有一次需要做一个新栏目的演示文件,新来的实习生就建议我抛弃用了多年的PPT,而改用更富视觉效果的prezi,果然收效显著。所谓的教学相长,大概就是如此吧。

(谭敏)

干了这碗鸡汤,再去痛快实习

暴露年龄就暴露年龄吧,我的实习生涯是从2008年开始的。那年我大二,是新闻系里为数不多的男性之一,青春年少,血气方刚,对深度调查报道无限憧憬。那年暑假,一位盛情难却的亲戚帮忙联系了一家北京媒体,据说发行量很可观,又在业界颇受尊敬——万万没想到啊,这是一份轻松的地铁报,而带我的老师负责汽车版!知道真相的我,垂泪到天明。

那时候,我遭遇了所有实习生都有机会遇到的两个经典问题:一是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二是被漠视。这两个麻烦,躲不掉,唯一的制敌招数就是“态度”。不幸的是,当年我的态度很消极,不常去报社,不主动写稿。所以,实习以惨败告终,最终连一个汽车车标都没能记清!

经此一役,我明白了“适合”二字是多么重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愿意投入热情的实习单位,是实习成功的全部前提和基础。于是,我在大三、大四假期通过邮件申请等方式先后到《中国青年报》《半月谈》《齐鲁晚报》等媒体实习。刚开始,做人做事也是一窍不通,就连用个复印机都得红着脸向人请教。更让人心塞是,我还不得不身兼多职,除了正经的实习生,还是饮水机管理员、发票报销员、快递收取员、外卖下单员……

一开始,我内心也是拒绝的。但一路做下来却发现收获最多——在实习生里业务最熟练、人缘最好、老师评价最高,甚至差点被破格录为正式员工!同比之下,印象最深的有一位美女实习生,她真的超乎想象,上班一天要去18趟厕所,分分钟钟都在焦虑自己是否妆容精致、发型齐整,有小伙伴曾偶遇她在洗手间里自拍的壮观场景,各种角度、多种表情,简直下一秒就要上天!

所以,大概每个人眼里的“实习”都不一样,有人想获得锻炼,有人想积累人脉,有人却只想混个经历、打发时间。大家初衷不同,各取所需,而实习的美好之处就在于,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要愿意付出,总不会一无所获,就连打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在锻炼自己的细致和耐心。

当然,除了态度,也不能少了原则和谨慎。或许你的实习与“廉价工”距离很远,或许与危险、威逼利诱等也扯不上关系,但实习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味道属于你。所以,小心点,多点防备,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基础上享受实习吧——不管怎样,它应该是美好青春的一部分!

(夏振彬)

学生可“实习”

制度要“转正”

在实习的长河里,“帮领导订盒饭”只是一朵小浪花,比浪花更可怕的是“暗礁”,比如“廉价劳动力”,比如被安排到酒吧、夜总会等场所去实习,所受不公平待遇乃至潜藏的风险不是比“帮领导订盒饭”更甚吗?

在传统教育视野中,学生实习被当成教育的延伸部分,而非劳动的一种形式,这一定位直接决定了实习生的尴尬地位,是你求人家实习单位接收,人家看得起你才给你机会,感激都来不及,还敢提什么要求、签什么协议?人家也不会和你签。这种思维也影响着劳动部门,原劳动部就曾出台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今天看来,此规定明显落伍了。纵向来看,随着实习人数不断增多、学校越来越重视实习、公民权利意识日渐提升,权利保障不足的“粗放型实习”已呈现不适应症。别的不说,要是实习生在实习单位发生意外、产生纠纷,如果无法可依,双方如何维持自己权益?横向来看,许多国家对实习生权益有专门保护条文,如日本《劳动基准法》针对实习生种类、实习生薪酬、甚至实习生住宿条件都做出具体规定;美国《联邦劳动法》在实习生薪酬方面做出了规定,如果录用“无薪实习生”,企业就必须提供类似职业学校一样的实习培训。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的立法借鉴。

日前,教育部与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中国保监会联合印发了《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通知有几大亮点:一是“无协议不实习”;二是提出顶岗实习学生报酬底线;三是提出明令禁止事项,如不得安排学生到酒吧、夜总会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实习等。我的评价是,直面实习生保障是一件好事,局限于部门规章还不够,这种“通知”顶多算是“实习制度”。保障实习生权益,恐怕还需要具有更高效力的法律,譬如写进劳动法。



责任编辑:钊香丽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