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lygchina.com.cn
中国连云港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连云港网> 汽车> 车企品牌>正文内容
  • 观致一口气引进3位日籍高管 业内:思维差异难有作为
  • 2019年02月26日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提要:接手观致一年多之后仍未见起色,宝能集团掌门人试图通过一场高层大换血寻找生机。为此,宝能一口气引进三位日籍高管,全面接管观致汽车。

宝能并不熟悉汽车产业的管理规则,尽管知道观致目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寻找解决方案。但观致的销量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够解决的。

接手观致一年多之后仍未见起色,宝能集团掌门人试图通过一场高层大换血寻找生机。为此,宝能一口气引进三位日籍高管,全面接管观致汽车。

2月21日,观致汽车宣布,基于全球化战略需要,前日产-雷诺联盟全球新能源车总监矢岛和男将接替宝能汽车常务副总裁李峰,担任观致CEO。同时,观致汽车还将引进前日产-雷诺联盟车辆互联互通技术全球总监长原巨树担任观致COO(首席运营官)、前英菲尼迪全车系开发总负责人平井敏郎担任观致CO-CTO(联席技术官)。

按照观致汽车的说法,此次引进日本团队是希望通过引入日本汽车工业的“工匠精神”和精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观致汽车的国际化水平、技术研发能力、体系建设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然而,中国汽车市场极为特殊,这些日本人并不熟悉情况,恐怕难有作为。“三位日本高管全部都是研发背景,但观致现在缺的是运营与销售。观致目前的现状是,市场打不开、产品单一化、经销商供应商缺乏信心。”2月22日,一位熟悉宝能汽车的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换帅能否拯救观致?

在业内看来,汽车行业具有较高的门槛,通过接手一个具有研发实力、有车型在售、有资质的企业,比宝能“白手起家”造车更省心。但是,问题是观致发展并不好,品牌力较弱、营销能力欠缺,尽管几款产品颇受好评,但始终未能打开市场。

姚振华希望通过观致为“宝能汽车局”打开局面,并对其寄予厚望,投入了巨额资金。2017年12月21日,宝能集团以66.3亿元战略投资观致汽车。2018年3月2日,在观致汽车的经销商大会上,姚振华承诺,从2018年开始,宝能集团每年将投入100亿元用于观致汽车新车研发,连续投入5年。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1月8日,观致的外方股东量子公司宣布,宝能以人民币15.6亿元从观致汽车的外方股东Kenon Holdings手中收购12%股份,累计持股升至63%。

虽然宝能在入主观致之后,多次向观致注入大量资金,加大研发投入。但与地产行业不同的是,汽车行业前期需要投入高额资金用于研发、渠道建设和品牌推广,但很难短期内就见到回报。

多位熟悉宝能汽车的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此次观致高层的换防主要原因是股东对于销量业绩的不满。

“姚振华对于观致去年的销量并不满意。不过,他并不熟悉汽车产业的管理规则,尽管知道观致目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寻找解决方案。但观致的销量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够解决的。”上述熟悉宝能的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2018年,观致销量为6.3万辆,与2017年的1.5万辆相比上涨322%。但观致销量增长背后,主要来自宝能共享平台“联动云”的批量订单。

观致面临的核心问题可能不在于高管,而在于产品。宝能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尽快推出一款全新的产品。

宝能计划多地建厂

在挖来矢岛和男担任观致汽车CEO之后,宝能汽车常务副总裁李峰不再兼任观致汽车CEO,但这不意味着他将离开宝能。2月21日晚,据一位宝能的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李峰调回宝能汽车,仍担任宝能汽车常务副总裁。

在宝能内部,目前有两条业务主线:一条是观致汽车,另一条则是宝能独立新创立的新品牌。宝能汽车副总裁兼研发院院长邬学斌目前正在负责该品牌的产品研发。

“之所以要成立一个新品牌,是因为宝能可以通过借此扩张。因为量子公司和奇瑞仍然拥有观致的股权,若以观致的名义跑马圈地,需要得到其他股东增资的认可。但是宝能急于快速扩张,若以宝能投资新能源汽车的名义,能够比较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一位宝能汽车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决定跨界造车之后,宝能进行了大手笔投入新能源车生产基地建设,据记者查询公开资料统计,宝能汽车已先后在杭州、昆明、广州、陕西西咸新区等地选址建厂,投资总额高达1240亿元。

“在刚刚决定造车不久,尚未推出产品之前,便如此大规模地扩张,难免有圈地之嫌。目前尚不清楚宝能如此大规模的建设生产基地的意图,但是显然这样的规模和实际情况是不匹配的。”一位汽车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此外,宝能还多次传出“并购绯闻”,曾先后与昌河、奇瑞、宝沃等引入战略投资的企业有所接触,不过最终都未能达成交易。

“现在宝能内部对于继续收购其他企业的声音已经少了很多。事实上,目前看来宝能也没有继续投资其他车企的必要。”上述宝能汽车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跨界造车的思维冲突

“地产企业转型,只能往大的‘战略性’的产业转移。但毕竟隔行,资本先行。”2月24日,汽车行业资深证券分析师曹鹤对记者表示。他认为,房地产企业有着比较充裕的资金保证,跨界造车存在成功的可能性。

虽然地产企业带着巨额的资本投身造车,但投资新能源整车制造项目的金额庞大、回报周期长,这和房地产的商业逻辑存在根本性差异。

“首先,汽车需要大投入、长周期;其次,房地产行业拿到一块地之后,商业前景就已经很明朗了,但汽车即便投入大量资金推出了产品,也不一定能够卖得出去;第三,汽车是需要管理科学的,管理团队不能简单粗暴地下命令,而是要管住人心,对汽车产业的敬畏,对跨界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一位汽车业内人士表示。

由于观念的差异,很容易让地产企业与整车制造的团队在合作的过程中产生矛盾。

 



责任编辑:蔡媛媛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