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lygchina.com.cn
中国连云港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连云港网> 教育> 教育资讯>正文内容
  • "孩子是自己的好"谜局如何破?
  • 2015年09月06日来源:互联网

提要:从我们成为父母的那一天起,“孩子是自己的好”就变成了我们天性的一部分,深植于我们的血液中。这源于我们对孩子的爱,同时向孩子传达了我们的爱,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知道在父母眼中他们是最宝贵的。所以,“孩子是自己的好”大多数时候对家长、对孩子都是一种正能量。

从我们成为父母的那一天起,“孩子是自己的好”就变成了我们天性的一部分,深植于我们的血液中。这源于我们对孩子的爱,同时向孩子传达了我们的爱,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知道在父母眼中他们是最宝贵的。所以,“孩子是自己的好”大多数时候对家长、对孩子都是一种正能量。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对孩子的爱常常会如迷雾遮住做父母的双眼,使我们失去客观理性的判断力,对孩子的了解也因而变得主观片面。远方对此就深有体会。

记得三年前,我们这里专为华人子弟开办的中文学校举办了一次演讲比赛,作为老师,我是其中一组的裁判。

比赛中,我眼中看到的不仅有学生,更有满屋子的家长,甚至有祖父母,大人们的眼中都带着热切的期待。每个学生演讲完毕的时候,都会收到热烈的掌声,而家长们的脸上满是陶醉和自豪。

此时,作为裁判的老师,我们则要以冷静理性的态度,用事先定好的标准去衡量每个学生,我们在每个人演讲后写评语、打分。我们看得到每个学生的优点,也发现他们的不足。当一组的演讲全部结束后,老师们凑在一起,反复比较,点评学生的长短,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

比赛结束后,所有的学生和家长在那里等待宣布结果。每位家长对得奖都抱着期待。评选结果宣布后,我看到很多家长脸上挂着“失望”两个字,还听到有人小声嘟囔:“我们孩子不比某某差呀,为什么我们没有得奖?”而作为老师,我知道得奖的就是该得的,没得着的一定是有差距的。看着这些家长,我不禁感叹:知不知道什么叫“天外有天”?当爸妈的只知道“孩子是自己的好”呀!

看到这里,你心里是不是在想:哼,觉得你自己是老师就了不起了,就有资格在那里讽刺笑话别人。

告诉你,我的感叹不仅是对那些的家长,还包括我自己,因为那一天里,作为一个母亲,我和他们有一样的体验。

那一次,我鼓励上三年级的小女儿参加演讲比赛。小女儿从小就很害羞,见到人,甭管生人熟人,就往爸爸妈妈身后躲,弄得别人一见她就逗她说:“Are you shy?”(你是不是很害羞?)

这次演讲比赛我觉得是一个锻炼她的好机会,我是捧着拍着哄着,终于让她答应参加比赛。我帮助她准备演讲稿,当然有很多地方是我这个当妈的操刀了,没办法,作为美国生长的ABC,尽管她的口语不错,可是要做个像样的演讲还得妈妈帮忙。小女儿很努力,几天的功夫把稿子背下来了。比赛的头一天,正赶上两个女儿的学校都没有课。等我下班一进家门,小丫头就主动汇报说姐姐帮她练习了,还特别强调,姐姐让她说的时候要有感情。不等我开口,她就开始了“演讲”,绘声绘色不说,有的地方还拖点长声,抑扬顿挫,像模像样的。我高兴得把大女儿狠狠表扬了一顿。

第二天上午,我给女儿穿上漂漂亮亮的裙子,梳了个清清爽爽的马尾巴。由于准备充分,女儿的小脸蛋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在开车去中文学校的路上,她主动说:“妈妈,我再练几遍。”听着女儿用甜美的声音说出的字正腔圆的中文,透过后视镜,看着她认真的眼神,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温暖和自豪,觉得坐在那里的就是一个小天使。

到了中文学校,我把她送到教室门口,抱着她,亲了亲,然后,我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进去旁听,因为,我得去担当另一个角色,为另外一组演讲的学生做裁判。

我倒是没有奢望女儿得第一名,可是我的预想中她总会得个奖。结果令我大失所望,什么都没得着!我尽量掩饰失望去安慰同样失望的女儿,我搂着她说:“没得奖没关系,妈妈知道你做得很棒了,下次我们再努力。”

我一直以为,做为老师自己早已学会客观地看待孩子。可是真的进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发现自己还是会陷入“孩子是自己的好”的思维迷局,失落感也由此而生。可是当我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时,我对小女儿没有获奖的现实也就坦然接受了,因为“天外有天”的道理对我来说不是空话,是我清清楚楚看到的事实。

作为美国学校的老师,我亲眼见过美国家长到学校兴师问罪:“为什么我的孩子成绩是C?他很聪明!”可是那孩子的考试成绩加上课堂表现就该得C。还有的家长看到别的孩子在某方面取得成绩,就会想当然认为自己的孩子也该顺理成章地得到,如果没有得到,心里就会酸酸的。这些都是因为家长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看不清孩子在一个群体里的位置。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是在被比较、与他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无论我们多么不愿意承认,这就是现实。有人会说,美国学校不排榜,美国老师不会把学生互相比较。事实上,每个老师的心里都有一本帐,只是不会明白地告诉学生和家长。老师暗中会用学生的成绩来比较,会用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来比较。于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谁来回答,一件需要负责任的事交给谁去办,推荐谁做荣誉生,推荐谁参加比赛,从小事到大事,每一件都通过比较而得出结果、做出决定。

我尽量管着自己的嘴,不让女儿们知道我在拿她们和别人比较。可是我也尽量让自己对她们了解得更客观,尽管这很难做到。与别人比较的好处是让家长了解孩子的长短处,进而做出进退取舍的决策。曾经我对大女儿的钢琴水平盲目自信,她十一岁时在全州比赛中得了个双人合奏第二名,之后再没有得过比这个更好的成绩。看着获大奖的那些钢琴牛娃,我清楚女儿的位置在哪里,清楚她的天份极限,从此不再盲目地去推,只让她作为兴趣爱好去学。

在大女儿上高中以后,我开始渐渐把这种在比较中“知己知彼”的意识传递给即将踏入成人世界的她。

记得十年级的一天,她回家后不无遗憾地对我说:“妈妈,这次地区的数学比赛我要是多得一分,就能进入到州里的比赛了。”她又说她的学校有五个学生进到下一段了。我听了心里有点不是滋味,我知道这又是“孩子是自己的好”的心理在作怪。

我和她聊起那几个同学,女儿一一说出他们的长处和自己在数学上的不足。我就顺势和她谈到“比较”的话题,我先夸她能清醒地了解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板,接着我说:“未来申请大学时你要被比较,面试的时候人家也要拿你和别人比较,将来工作更是如此。所以要是能先把自己和他人比较,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取长补短或是扬长避短,自己的机会就会大很多,少走一些弯路。”

“孩子是自己的好”,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父母性”,没人能够免俗,特别是在这个父母之爱泛滥的时代。不过,远方的个人感悟是,若我们眼中也有“别人的孩子”,我们会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我们给予孩子的爱会更理性、更有价值和建设性。



责任编辑:蔡媛媛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