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lygchina.com.cn
中国连云港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连云港网> 教育> 中高考>正文内容
  • 评论:从“夺刀考生”看教育部的“保守”
  • 2014年06月10日来源:山东商报

提要:笔者以为,面对这么多案例,面对这么多呼声和争论,教育部不应该保守地躲在规则后面乘凉,而应当主动站出来回应社会关切。最起码可以先吸纳声音,收集建言,主动开启讨论,将单个的案例和社会的关切转化为变革改良的力量来源。

现有高考制度被不少人称为目前“最公平”的方式;然而公平并不能与科学、合理完全划等号,更远称不上完美。既然如此,何不把柳艳兵当做一次契机,由教育部主导或发起,开启特殊个例如何处理的讨论呢?

因见义勇为而无法参加高考的考生柳艳兵,要不要保送、保送会不会危及公平、目前的补考方案是否为最合适方式?自5月31日柳艳兵在中巴车上完成了这一壮举后,相关的声音和议论便不绝于耳;更因6月8日登上人民日报头版放大了传播效应。

综合来看,目前舆论着力点大约在如下方面:应该保送以体现道德正能量;不应该保送以免危及公平,甚至会引起不适当的效仿;采取补考的方式合适,既做了补救又不危及公平;保送也好、补考也罢,都应补齐制度短板。最终教育部给出的答案是给柳艳兵和另一个受伤的学生易政勇补考,可以说是不偏不倚、中规中矩,持各种观点的人们都能够接受。

如果说夺刀考生是一道考题,就目前形势来看,教育主管部门的处理方式是过关了;但如果让笔者打分,却要打个不及格。因为这道题还有两个分支,一个是如何给柳艳兵补救,一个是如何回应社会各界相关的呼声和建议。前一个问题算是给出了中规中矩的答案,另一个问题却是交了白卷。

即便“单考单招”也可以说是保守的、“非常没有想象力”的。虽然这一安排稳妥、中规中矩,在目前的高考体制下,可以说是最能平衡各方利益和立场的选项。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不也恰恰说明这一安排不过是在现有的框框里打转转,毫无创见吗?最起码,教育主管部门并无把这个案例当做推进教育制度进步的契机。

那么夺刀考生算得上是契机吗?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思路和理念来看待这件事。

民间关于保送这名少年的呼声,是对学子品质、人格精神的呼唤;学界和舆论界对此的评论,多着力于高考及招生制度的进步与完善。无论是哪一方,都会涉及到高考和招生制度的改变乃至改革,会有破有立,这恰恰是教育主管部门最应该、也最不容易回应的方面。

没有破就没有立。“摸着石头过河”曾是改革的标志性表述之一,敢闯敢试、敢破敢立曾是一些领域改革的可贵品质;如今的高考制度日渐成熟完善,以致被不少人称为目前“最公平”的方式;然而公平并不能与科学、合理完全划等号,更远称不上完美。既然如此,何不把柳艳兵当做一次契机,由教育部主导或发起,开启特殊个例如何处理的讨论呢?

笔者并非认为一定保送柳艳兵才合适,但认为应该是个可以考虑的选项,前提一定要从操作细则上设法规避。更何况类似的保送不是没有先例,比如曾在汶川大地震中舍己救人的申龙、王佳明、欧阳宇航、张博四少年,分别被保送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焦作籍消防战士荆利杰、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小英雄的德阳东汽中学女生马小凤和“可乐男孩”薛枭、玉树地震中连救4人的小英雄尕玛朋措也都分别保送进了大学,为何柳艳兵就一定不可以?

笔者以为,面对这么多案例,面对这么多呼声和争论,教育部不应该保守地躲在规则后面乘凉,而应当主动站出来回应社会关切。最起码可以先吸纳声音,收集建言,主动开启讨论,将单个的案例和社会的关切转化为变革改良的力量来源。(本报评论员尹启元)



责任编辑:蔡媛媛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