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海县李埝乡:一条路激活当地旅游发展
- 2014年08月30日来源:中国连云港网
提要:近年来,该乡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突出实践特色,切实解决制约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难题,全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由此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李埝乡素有“江苏的北大门”、“苏北的九寨沟”、“连云港的北欧风光”之美誉,山水资源丰富,适合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近年来,该乡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突出实践特色,切实解决制约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难题,全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由此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一条路激活了当地旅游发展
李埝乡距东海县城仅30公里,但是多年来,这一区位优势并没有转化成发展优势。“守着金山没饭吃!不解决基础问题,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就是空想。”该乡党委书记谷江林深有体会。
为引来“金凤凰”,近年,李埝乡从改善基础设施着手,大力解决路、水、电、通讯等基础建设问题。“自今年2月以来,我们累计向上争取和自筹资金200余万元,新修硬化道路5.6公里。”李埝乡乡长张翔介绍说。硬条件得到了改善,区位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到李埝乡考察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投资商也越来越多。连云港通禹生态农庄的张老板,是土生土长东海人,自2010年9月以来,先后4次到李埝乡考察投资开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但一看到泥泞坑洼的道路,就觉得“投资难有回报”。今年,已是第5次来到李埝乡考察的他看着新修通的马路,开心地对山西头村党支部书记臧传银说:“这条路变化很大,我有信心、有决心在这搞开发。”
路通人心顺,投资商自然信心百倍。据了解,通禹生态农庄整个项目分三期推进,目前第一期主体工程已投入2000多万元。
一批人留住了投资企业扎根
随着通禹生态农庄的落户,英国的樱桃谷农场、连云港的御园等生态休闲旅游开发企业相继有意落户李埝乡。
企业有了合作意向,并不代表大功告成。为使企业尽快“落地生根”,尽早开工建设,李埝乡组织党员干部“搭桥牵线”,乡领导先后30多次深入企业调研服务,努力帮助企业对接农业、国土、规划、建设、林业、旅游等主管部门,在发展规划、项目审批、土地流转等方面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我们先后50多次到企业开发点去给村民做土地流转宣传工作,现已完成土地流转3000余亩。”该乡项目办一工作人员说。土地流转、项目审批等工作的顺利完成,为企业落户投产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在该乡境内,目前已有4家旅游开发企业。错位发展的规划设计,让该乡具备运动休闲、体验养生、种养殖体验、药业参观等旅游项目。
一项目盘活了乡里资源财路
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归根结底是为了当地经济长远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多年来,李埝乡由于交通不畅,大部分村民都外出务工,留守的也仅仅靠种田、养猪赚取一点收入。“我以前在县城务工每月收入1600元左右,现在在家务工一个月收入就近2000元,还能照顾到家。”该乡恰恰村村民张红梅高兴地说。张红梅现在青松岭森林度假区工作,村里像她这样回乡就业的村民有100多人。
五联村村民邵泽秀,以前在家就只种一亩三分地,收入有限。现在乡里搞中药材金银花种植开发,邵泽秀看准发展机遇,承包了400亩农田种植金银花。“以前靠种小麦、山芋过日子紧巴巴地,一年到头还存不到1万元钱,现在种植金银花,收入比先前强多了。”老邵满意地说。今年上半年,他靠种植金银花就净赚了10万多元。
规划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离不开当地农民的参与。如何调动农民更多的积极性?如何让政府不唱“独角戏”?李埝乡坚持“发展产业最终为了群众、鼓励农民参与当地建设”这一出发点,大力打造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基地、休闲农庄等平台,辐射带动了1200多户农民群众参与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开发,解决了3260人的就业问题,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人均年增收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