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阳“三线企业”棚改新思路:引进廉租方式
- 2014年06月29日来源:央视
提要:曾经众多三线企业的职工宿舍已成为待改造的棚户区,面对这些住宿存在安全隐患,急需改造,却资金困难的企业老职工,政府将如何推进棚改?是否有新的棚改模式来帮助他们改善境况?已搬迁的居民又是否满意现在的居住条件呢?
曾经众多三线企业的职工宿舍已成为待改造的棚户区,面对这些住宿存在安全隐患,急需改造,却资金困难的企业老职工,政府将如何推进棚改?是否有新的棚改模式来帮助他们改善境况?已搬迁的居民又是否满意现在的居住条件呢?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我国中西部的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目的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建设起来的企业,被统称为三线企业。位于湖北西北部的襄阳市就是当时三线企业的聚集区之一。因为当时这些企业都是建设在边远的山区,所居住的房子,也是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集中建设的。40多年过去了,那些当年建起来的砖木平房、土坯房,虽然已经非常低矮破旧,管线也严重老化,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但还是有许多职工家庭住在这里,他们的居住环境亟待改善。
汉丹机电厂棚户区改造老职工住上新房子
这里是襄阳市汉丹机电厂的职工宿舍,从1965年建厂至今已经50年,很多的老工人依旧还住在这里,今年72岁的退休工人刘定清就是其中的一位。
湖南省襄阳市汉丹机电厂退休职工刘定清:住这里的房子都害怕呀。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为什么害怕呢?
刘定清:这是干打垒的房子,土墙。上面的木料已经都垮了,都烂了,上面的瓦条啊,檀木啊都烂了,几十年了万一塌了,你说能受得了?我们害怕一下雨,害怕一垮下来就完了,我们也害怕啊。
刘定清说,从1965年建厂开始一直到退休,他在工厂干了四十多年,住在这个房子里也有三十多年,最多的时候一家五口都住在这间只有20多平米的房子里。刘定清的大儿子早年就已经搬出,现如今,就只剩他和在外打工的小儿子住在这里。儿子出去打工,他就一个人在这里生活。
湖南省襄阳市汉丹机电厂退休职工刘定清:以前是个走廊搭起来的。
记者:这是儿子住的地方?
刘定清:他在外地打工回不来。远呢,在安徽。很远。
记者:一年也就回来一次?
刘定清:对。
居住环境差,存在安全隐患的汉丹棚户区
老人告诉记者,这房子不仅阴暗潮湿,而且墙面到处是裂缝,冬天透风,雨天渗水,按说早已不能再住人。
湖南省襄阳市汉丹机电厂退休职工刘定清:你看这房子,都是破破烂烂的,上面都是芦苇席、油麻毡,都烂完了,这房子不能动,都粉了跟旧衣服一样的,一动就完了。
刘定清说,小儿子在外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他一个月退休金1800元,如果只保障基本生活,倒也还能过得去。但如果说要拿出一笔钱来买房子,改善居住条件,那他可就拿不出了。
刘定清:现在经济条件不允许,没有钱。
原国营汉丹电器厂建于1965年,隶属湖北省国防科工办,1987年下放到襄阳市管理。上世纪九十年代,工厂由于长期亏损,濒临倒闭,被襄阳市政府列为“特困企业”。 2004年企业进行了改制,改制后将非经营性资产剥离交由当地政府管理,成立了汉丹社区居民委员会。
汉丹社区现有居民3800多人,住房多为平房和筒子楼,特别是“干打垒”的结构平房,不仅低矮、破旧、采光差,其筒子楼式的结构也因年久失修而损坏严重,水电线路老化,安全隐患很多。而因为企业破产改制,多年来这些房屋几乎没人来管理。遇到刮大风或者恶劣的雨雪天气,时常会发生房屋倒塌事故。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汉丹社区棚户区住户和无房户共711户,其中住“干打垒”平房住户410户,筒子楼住户122户。社区内人均收入在330元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502户。汉丹机电公司工会主席焦文堂告诉记者,因为厂区居住条件恶劣,改制之后的一段时间,工厂招工都曾出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