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工业化,挺起连云港经济脊梁
- 2014年07月02日来源:中国连云港网
提要:连云港工业战线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高低齐上、大小并举、存增双推”的要求,抓好“双千双百”工程、企业技术改造和中小企业园建设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功能布局,为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建设作出的新贡献。
2014年,是连云港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30周年。这座黄海之滨的美丽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和创新型城市试点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30年来,以创新引领的新型工业化,是撑起城市经济的重要脊梁。回首连云港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其中有许多经验应当继续坚持,有许多启示可以昭示未来。
成就辉煌
从1984年到2013年,工业增加值占连云港全市GDP的比重呈直线上升态势,工业成为推动连云港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连云港壮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实现三次产业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撑力量。2013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4.5:45.2:40.3,与对外开放初期的48.8∶29.4∶21.8相比,工业占比提高了近1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30年来对外开放,连云港工业外向度显著提升。一是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工业实际利用外资,在上世纪80年代不足千万美元,其后不断扩大,2013年达到近5亿美元。投资客商扩展到欧、美、非、拉、澳等六大洲。二是外资企业产出占全市比重不断提高。全市外资企业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在上世纪开放之初的不到一成壮大到2013年的四分之一。三是本地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中复连众、太阳雨、恒瑞医药[0.57% 资金 研报]、康缘药业[-2.47% 资金 研报]等企业已经在国外兼并收购、投资设厂,迈出了国际化发展的新步伐。
目前工业产业结构显著改善。一是形成了“三新一高”+“两基”的产业格局。2013年,四大新兴产业共计完成工业产值2142.7亿元(为开放初期的333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3%(较开放初期提高了30.7个百分点)。二是工业重化程度不断提高。2013年,全市轻重工业完成产值比为27.9∶72.1,与对外开放初期的61.9∶38.1相比,重工业比重提高34个百分点,工业重化水平的提高,说明我市港口优势得到了有效发挥。三是工业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开放初期,我市工业企业布局分散,全市仅有一个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形成了“T”型产业布局,拥有数十个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工业企业基本上全部集中在工业园区。四是产业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开放初期,没有一家企业产值超亿元,上世纪90年代初只有4家企业实现了产值超亿元;2013年,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已达705家,其中,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4家;产值1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有56家,完成产值23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7%。
创新引领
连云港的工业有自己的特色,总体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近年来,连云港市已形成了新医药、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装备制造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30亿元,增长22.1%,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4.3%,较2010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较开放之初提高近40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在企业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下,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3家。三是企业争创品牌氛围浓厚。经过市场的长期考验,在开放之初零起点上,2013年,康缘药业、中复连众被认定为国家工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企业数居苏北第一位;“恒瑞”、“康缘”、“连众”、“太阳雨”等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四是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新医药产业中,恒瑞医药、康缘药业、豪森药业、正大天晴等均跻身全国医药百强行列,创新能力名列前茅。新能源产业中,日出东方[0.44% 资金 研报]是全球太阳能热利用领军企业,中复连众的兆瓦级风机叶片规模位列全球前三、亚洲第一,国电联合动力自主研发的6兆瓦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是目前国内单机功率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新材料产业中,中复神鹰碳纤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碳纤维生产企业、国内唯一将碳纤维大批量投放市场的企业,汉高华威是中国生产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环氧模塑料制造企业,综合实力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太平洋[0.00% 资金 研报]石英是全国石英材料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装备制造业中,中复碳芯电缆科技有限公司被授予“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称号,天明机械的氨纶纺丝成套设备在国内市场和技术上处于垄断地位,行业排名第一,鹰游纺机的纺织后整理设备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
30年来,连云港坚持以正确理念来引导工业发展。坚持集中发展理念,引导工业项目有序布局。在开放初期只有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先后兴办了赣榆经济开发区、东海经济开发区、东中西合作示范区等一批省级以上园区。特别是近几年来,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集中区、中小企业园建设,2013年中小企业园和工业集中区开工建设标准厂房208万平方米,签约企业300户。坚持集聚发展理念,引导优势产业不断强大。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园等8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打造了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坚持集约发展理念,引导发展质量持续提升。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注重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强调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开发土地面积近10年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税收年均增长23%以上。
连云港坚持以改革创新来增添经济动力,坚持深化改革,不断释放企业活力,2013年,连云港市国有工业经济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3%,民营工业得到充分发展,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1%。创新是连云港市工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长期以来,我们鼓励、扶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目前约50%的规模以上企业都成立了研发机构或联合外部科研院所进行研发活动,2013年工业企业研发支出约30亿元左右,申请专利近千件,开发新产品1000余项,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10%左右。2011年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坚持外引内联,不断汇聚生产要素。对外开放初期,我市就率先提出了“内联打基础、外引上水平”的发展方针。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积极完善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东中西合作示范区,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搭建要素汇聚平台,坚持主攻日韩港台新和长三角、珠三角,加大向西、向东开放力度,大批项目纷纷落户。全面突破了上世纪80年代初较为封闭的经济格局。
连云港坚持以市场需求来调整产业结构,抓住四大国家战略,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高起点推进产业聚集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致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以营造环境来服务企业发展,近年来,连云港市不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狠抓审批制度改革,实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完善挂钩联系工作机制,及时解决企业的困难和需求,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不断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展望未来
今后,连云港工业战线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高低齐上、大小并举、存增双推”的要求,抓好“双千双百”工程、企业技术改造和中小企业园建设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功能布局,为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建设作出的新贡献。
(一)加强载体建设,培育产业集群。加快中小企业园、工业集中区、标准厂房等载体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其配套设施,吸引项目落户。推动、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打造6大千亿产业,培育一批百亿特色产业,不断加粗延长现有产业链条。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要以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武装重化工产业,达到工业提质扩量的战略目的。
(二)优化区域布局,明确功能定位。按照城乡一体、产业聚集、功能强化的原则,充分发挥各园区的优势,明确功能定位,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高端化的发展道路,谋划好各工业园区的的产业布局。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打造特色园区。
(三)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要大力提高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优势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加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促进产品升级换代。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四)加大合作开放力度,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力争世界500强企业招引取得实质性突破,推动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积极争取跨国公司的配套生产计划和供货合同。要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的合作,拓展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加快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建设步伐。要营造良好环境氛围,打造创业平台,激励全民创业,加快各类企业的成长壮大、做优做强,促使尽快实现“强市、利企、富民”和谐统一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