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云港 园区经济进入转型期
- 2014年12月05日来源:中国连云港网
提要:近日,市开发区宣布该园区正式启动中国健康港建设步伐。这标志着我市开发区正式拉开了从二代开发区向三代开发区转型的步伐,开始围绕产业链条实施园区发展。
近日,连云港市开发区宣布该园区正式启动中国健康港建设步伐。这标志着我市开发区正式拉开了从二代开发区向三代开发区转型的步伐,开始围绕产业链条实施园区发展。市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是我市园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各类省级以上开发区13家。虽然我市园区经济体量、质量同三十年前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因为经济发展程度、服务能力等一系列历史问题,我市园区经济发展成熟度依旧不高、服务能力依旧不强、产出效益依旧不高。随着全球经济进入新常态,港城园区经济必须除旧纳新,根除顽疾,通过扩大开放、转型升级、功能提升,继续担当全市经济的强引擎。
港城园区发展的困局与挑战
三十年来,全市开发园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经过了一个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指标占比来看,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91.5%,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的41.1%,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的57.6%,外贸进出口占到了全市的70%,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开放型经济的主阵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市园区经济发展的短板和问题逐步暴露出来。2014年1月至10月,我市园区经济虽然多项指标依旧保持增长的态势,但是衡量园区经济开放程度的新增外资项目却出现了下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港城园区经济开放度相对不足,可以支撑增长的新增长项目并不充分。
一位省级开发区园区招商人员抱怨说:“当客商看好地块准备拿地的时候,却发现地早出让了。”
这位招商人员的抱怨代表了港城一批工业园区的烦恼,过去一段时间,港城工业园区的主要做法是一边招商,一边卖地。虽然园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园区并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和增长点,只是做了“房地产”的生意。
土地产出效益不高,园区项目实质推进力度不够,一个项目多次开工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威胁了园区经济的安全和应对新常态的能力。
不仅如此,“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的思想让港城园区经济从发展之初就带着环境污染、节能减排设备不达标等一系列的发展欠账。2014年,这样的欠账终于演变为全市范围内的环评暂缓危机。
江苏省社科院连云港分院研究员古龙高表示,随着新常态时代的到来,港城园区经济必须清历史欠账,补齐园区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经济的功能配套;必须对不产生价值的园区土地进行清欠行动,盘活园区经济,引入新投资商接盘;必须释放园区经济行政管理的职能,按照企业化模式运作经济园区,盘活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释放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港城园区转型的机遇和优势
当前,中国发展正处于新常态时代,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表示,新常态通常被等同于经济下滑,甚至硬着陆。其实不然,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从粗放经济走向更加精致的现代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经过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将迎来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国民经济的新飞跃。
在这样的背景下,港城园区从过去片面追求速度的增长游戏中挣脱出来,喘口气,更加强化质量增长。以柘汪临港产业区为例,在上一轮的环保整治中,柘汪临港产业区通过环保方案的制定和完善,实现了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对污水处理,热能供给、废气处理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环保整治方案,正在逐步实施。正如该园区相关负责人说,现在做环保整治工作是为未来省钱。通过该轮整治,园区产业积聚目标更加明确,产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历史欠账得到弥补,企业环保理念更加深化,园区发展正在向更加可持续发展方向迈步。
新常态不仅倒逼港城园区经济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还让港城园区经济的管理者思考园区未来发展应该怎么走。市委常委、市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关永健介绍,目前,市开发区正在筹备组建入区项目评审委员会,未来所有入驻开发区的项目都必须“过堂”。只有符合市开发区发展规划的项目才能入驻开发区。这个专家委员会不仅可以帮助开发区挡住“圈地项目”,而且可以帮助开发区评估项目产出效益,实现区域项目真落地、有效益和实实在在的增长。
专家表示,经过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各类经济开发区遍地开花,无论规模大小,都已成为所在城市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但同时,随着政策环境、体制环境、产业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开发区享受优惠政策的特殊性不断弱化,靠廉价土地和粗放式经营的开发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正在产业主导的发展基础上,尝试向创新突破阶段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港城园区经济需要开拓思路,通过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以开放包容的园区文化实施产业链招商;通过技术创新和平台搭建,以完善的园区设施筑巢引凤;通过“腾笼换鸟”和“机器换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智慧实现落后产能的淘汰和新兴产业的招引,通过技术改造破解困扰园区发展的困局。
港城园区
经济发展的现在和未来
在9月4日召开的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要求,国家级开发区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的“四个转变”,继续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探路者”和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顶梁柱”。
虽然这段话是对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说的,但是这样的思路也为我市园区经济新一轮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随着我市园区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我市需要广泛学习兄弟城市经验,实现园区经济绿色、和谐增长。
以苏州开发区为例,苏州开发区在建设之初,先后制定300余项专业规划,形成了严密完善的规划体系。所有规划项目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重点区域和重要景观项目规划设计面向全球公开招标。在规划中率先引入“白地”、“灰地”、“弹性绿地”等先进理念,对短期内不明确用途的地块实施弹性控制,有效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和集约利用水平。园区先后制定出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鼓励设立研发机构等10多项扶持政策,平均每年科技投入增长30%以上,尤其是近年来,科技三项经费连续3年实现翻番增长。园区建立了“污染禁入—生态缓冲—雨污截流—集中供热—垃圾处理”五道环保防线,从源头上消灭和减少了污染,大大节约了末端治理成本。借鉴新加坡公积金制度,为企业职工建立公积金制度,采用预筹积累方式和以会员个人账户为主,在不增加企业负担、不减少员工收入的前提下,一揽子解决员工养老、医疗、生育、住房、失业救济等多项社会保障;对征地农民按年龄和就业情况分别建立“保养”(提前养老保障)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设立保养安置、社保救助、就业创业三道保障防线;对弱势群体建立贫困帮扶制度,并逐年提高保障标准。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并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能高速增长,因此要加速创新要素之间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强化人才战略,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随着新一轮园区经济建设的展开,港城需要进一步放大园区经济体量和质量,增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深度,实现区域经济实力强势增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