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lygchina.com.cn
中国连云港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连云港网> 财经> 产业经济>正文内容
  • 电信巨头合并好事还是坏事?
  • 2015年02月16日来源:腾讯财经

提要:受中国电信巨头四合为二的传闻,资本市场迎来一片欢呼雀跃之声。然而,该消息迅速被否认。假如电信巨头合并成定局,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电信巨头合并的逻辑

2月11日,某杂志官方微博称,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合并,而中国移动与广电网合并。受此传闻影响,A股市场的中国联通、广电网络午后纷纷涨停,港股市场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也是涨势凶猛。

尽管该消息迅速遭到工信部的否认,但是资本市场豪赌电信巨头合并热情并未褪却。个中原因,除了前有南北车开了合并的好头,并显著刺激重组标的公司股价双双大幅飙升外,更重要的是,不少人预期,电信巨头四分为二是信息产业严重产能过剩的必然路径。印证这种合并预期的还有,消息称四川移动和四川广电网络已经变相合并。

产能过剩一大诱因就是恶性竞争。由于不同于其它国家共享或者第三方提供基站服务,中国电信行业实现的是各自为“营”的基站。这种特色的模式注定了不可避免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因为移动通讯吸引用户的前提须有覆盖更广、更稳定的信号。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运营商不得不追投更多资金,用来覆盖更强、更快的服务基站。特别是4G 属于高频段,波长较短,覆盖范围相较于2G/3G 更小,所需要的设备比2G/3G 更多更密集。如果运营商继续自建基站,势必将造成比2G/3G 时代更严重的重复投资问题,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

恶性竞争越厉害,酝酿合并重组的概率也越大。南北车合并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南北车的竞争更多的表现在海外市场上。但是,彼时电信巨头间的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现象,已有此时的第三方铁塔公司诞生得到化解。也就是说,把建网交给第三方,电信巨头开启了轻装上路。这也意味着产能过剩并非合并的充足理由。

究其更深层次原因,恐怕还在于轻装上路后仍难以打破电信行业“非对称寡头垄断”。就好比,同负荷奔跑的竞争选手,同时卸掉他们的负荷,并不意味着落后的选手就会追赶上前面的选手。显然,已形成的“非对称寡头垄断”格局有悖于让竞争主体充分竞争。

好事还是坏事?

如果通过合并改变了竞争主体地位关系,令两个竞争主体悬殊相差不大,这显然是好事。但是,新一轮竞争会否又陷入“非对称寡头垄断”呢?

答案或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竞争是市场的基础,而产权则是竞争的基础。所以产权的改革应该是电信改革基础之基础。之所以电信业经历了数次拆分和多次重组,但是始终未打破“非对称寡头垄断”的格局。或者说,仅仅打破了厂商界面的垄断,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电信市场竞争。

问题的根源在于竞争主体国有产权的问题。国有股权占绝对控制地位,且一股独大现象并未有明显的改善。这种单一的股权模式,即便行政手段通过强制性合并,让竞争选手回归同一赛跑线上,但是谁能够保证就一定良性竞争?特别是备受诟病的国企权责不清晰。

如果竞赛的过程又出现差距,下一次是否又要搞合并重组?因此,打破垄断、削弱垄断根本之策只有实现多元的产权主体,才能让并购主体充分公平竞争。

可能有人会问,南北车产权主体也属于国有产权,为何南北车的争议不大。其实,南北车与电信巨头有着本质区别,那就是南北车的国内大客户相对集中于单一的铁总。而电信巨客户是成千上亿的普通用户。也即为南北车更多的属于体制内和体制内做生意。

事实上,反观国外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后,放松规制、引入竞争、产权私有成为电信产业市场化改革的主导趋势,英国、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改革本国电信产业体制,基本上遵循从垄断走向竞争、从国有控股走向民间投资的道路。



责任编辑:周锦秀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