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解大旱困局 出路不只在农村
- 2014年08月23日来源:中国经营报
提要:现实中,往往只有干旱时期才能显出水的珍贵,其实水资源的争夺无时不在,有地区的、城乡的,跨区域的大规模调水,在一定程度上是占用了原有地区的水资源,而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往往使人均用水量倍增,与此同时,中国大多数地区的灌溉方式却没有改变。
又见大旱之年。
自6月底开始,秋作物缺水、减产等在产粮大省河南蔓延。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0%,以玉米为主的秋作物占全年粮食产量的50%。相关数据介绍,2013年河南秋粮总产量为495.70亿斤,其中,玉米总产量为359.30亿斤。截至8月22日,“中原粮仓”仍持续遭受大旱的“煎烤”。
不止是河南。农业部数据显示,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甘肃、新疆等12个省区目前均出现不同程度旱情。截至8月上旬,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5868万亩,其中严重受旱1458万亩。
现实中,往往只有干旱时期才能显出水的珍贵,其实水资源的争夺无时不在,有地区的、城乡的,跨区域的大规模调水,在一定程度上是占用了原有地区的水资源,而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往往使人均用水量倍增,与此同时,中国大多数地区的灌溉方式却没有改变。
“除天气原因外,更多因素在于人。”河南一不愿透露姓名的水利人士坦言,包括对环境的破坏、农业水利设施轻视等。他分析称,如果不改变现状,未来全国大旱的情景还会上演。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为应对旱情频发投巨资在各地建设的水利设施,往往在旱灾之后就暴露出严重问题,水利设施成为“摆设”的现象是农村干旱的难以承受之痛。
“注定”的大旱
8月21日,刘军(化名)在镇上老乡处打了一天的扑克牌。
“着急也没用,地里只能等着天下雨。”刘军坦诚,对于他及周边村民而言,遇到如此旱情,别无选择。
他是熊家岗村人,所在的南阳马蹬镇地处山区。自旱情以来,镇上各个村子的蓄水池大都没有蓄水,且有的村民日常用水也变得麻烦起来,甚至要到其他地方借水。刘军与村民们原本认为,等待几天后,雨天一来,这样的日子很快就过去。没想到,一等就是一个多月。
刘军说,农谚中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秋作物已过了生长发育关键期,他家里种植的玉米、花生、芝麻减产,甚至部分地块绝收已成定局。
他或许不知道,面临如此“旱烤”的不止是南阳。农业部数据显示,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甘肃、新疆等12个省区目前均出现不同程度旱情。截至8月上旬,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5868万亩,其中严重受旱1458万亩。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全国旱情呈现范围广、高温干旱叠加、重旱区域集中等特点。据媒体公开报道,此次大面积大旱,是因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高温天气,缺乏有效降雨,加剧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南阳一媒体人士直言,官方仅从天气方面分析了旱灾原因。他认为,以南阳及河南为例,连续多年汛期期间,都遭遇干旱,在人为因素中,必然与生态平衡改变有一定关系。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近10余年来,房地产迅猛发展,形成城市包围农村之势,侵蚀着大面积耕地,并改变着多年积累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部分农村树木等植被也在大量减少,水循环受到更大阻碍。
早在今年初期,国际范围内的气象预报就指出厄尔尼诺现象会引发气候异常,或许中原地区的大旱是一个印证。
国家防总的信息披露,截至8月上旬,旱区有841万亩农作物因重旱减产,有56万亩干枯绝收。记者在河南多地看到,很多农民已经彻底放弃地理的农作物,提前将玉米“收割”,为之后的小麦种植做准备。
水资源争夺日盛
当然,大旱之下,农业不仅要面临水资源缺乏,还要面对调水、城乡争夺的压力。
水利部官员曾公开如此表示“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公斤,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
显然,该官员高估了国内的水资源形势。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在分布区域上更是明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布的信息介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耕地面积不到全国的40%,而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45%,人口占36%,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2%,属于缺水区。
但无论是丰水区,还是缺水区,城镇化大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已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看似减少了农村生活用水量,但实际上城镇化的推进带来的是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水的需求量成倍增加,水利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城镇人口的人均用水量是农村人口的3倍多。
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2%。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未来城乡争水现象将更加突出。”事实上,上述规划发展目标之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除了城市化加大的水资源消耗,跨区域的调水行动也在旱季备受关注,虽然在此次大旱中,南阳农民没有迁怒于正在试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相关部门也出面解释了动用调水工程抗旱的程序问题,但长距离调水与近距离抗旱之间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如果南水北调途径之地长期干旱,水是否还能顺利到达北京?
谁打翻了救命水?
有水利界人士告诉记者,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相应而生的是各种为保障城市用水的水利设施,如大小水库、地下采水设备等。
在农村,环境的变化,降雨量的不稳定,原来靠天吃饭的中国传统农业也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设备解决灌溉问题。
锐财经研究院研究员郑源坦言,河南、山东等黄河流域的重要粮食大省,其粮食生产明显依赖传统灌溉模式。在遭受干旱境况下,粮食生产愈发依赖于灌溉。
2011年年初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为首次将水利建设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决定》受到广泛关注,在此之前,中国广大农村的水利设施大多停留在上世纪中后期的水平。
《决定》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明显增强。
但讽刺的是,就在当年春夏之交,传统的丰水区湖南、湖北出现了严重干旱,河湖干枯,水产养殖损失惨重,除了天灾,也暴露出了水利设施落后的问题。
《决定》还提出,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8月中旬,记者在南阳市调查获悉,邓州市、镇平县、淅川县等多个区县,众多机井、沟渠等无水可取,甚至仅仅是个摆设。其中,包括众多国家级农业示范项目。而资金来源则是中央财政及各省、市、社会各界。
“如果能充分利用好,今年的庄稼不会这么惨。”刘军等多地村民一致认为。
而南阳旱区农民的遭遇在全国并非个例。
早在2014年2月,山东省高青县的一些水利设施建成3年却用不上,被媒体曝光。
记者查阅资料获悉,该项目为“小农水”工程,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通过泵房和地下管道,把沟渠里的水送到田间地头。该项目建成投入使用3年,期间却一直是个摆设。公开信息介绍,2010年高青县通过竞标申报,成功列入国家小农水项目建设重点线。来自媒体公开报道数据显示,此后三年,国家相继投入专项资金5750万元,用于该县小农水工程建设。高青县水务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上述工程质量验收均得优秀,未来三年国家还将每年投入3000万元资金给高青县,用于建设新的、更高效的农田水利工程。
时间转回当下,辽宁省同样处在干旱“煎烤”下。在此次旱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当地农民与南阳有着一样的着急。来自媒体的报道称,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机井,在大旱之年成了打不出水的真旱井,当地百姓倍感无奈。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最终将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上述水利人士称,多年来,国家大量资金向农村水利倾斜,但在全国多地成为各级领导的面子工程。河南、山东等地村民对此印证称,不得已改变浇灌模式,变用电改为柴油,持续的干旱增加浇灌次数,必然加大浇地成本,弃耕、弃种现象隐现。根据公开的官方信息,仅在“十一五”,全国水利总投入约7000亿元,其中中央水利投资达到2934亿元。
郑源分析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大、见效慢,各级政府官员大都一味追求任期政绩,在实际投资建设中是能省则省,并疏于管理,甚至把其建设资金挪作他用。上述水利人士对此担忧称,同时将刺激农村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乱象,如果不改变水利现状,未来全国大旱的情景还会上演。
河南一不愿透露姓名的水利人士坦言,造成多年连续大旱的原因中,人的因素还包括对农业水利设施轻视等。他介绍,农谚中“有收无收在于水”,风调雨顺的年份,农作物不需要太多次人工浇灌,但大旱来临,特别是今年旱情下,水利设施则成为最后一碗“救命水”。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