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lygchina.com.cn
中国连云港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连云港网> 区县> 海州区>正文内容
  • 海州区大仓巷小仓巷 昔日粮仓变身百姓后花园
  • 2022年11月17日来源:连网

提要:海州区海州街道古楼社区的大仓巷、小仓巷,是两条紧紧相连的“Y”型古巷,长1000余米,古朴幽静,富有年代穿越感。清乾隆年间,这里曾是诗人笔下“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粮仓;如今,这里成了封印时光的老街巷,也成为现代城市精美的“后花园”。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海州区海州街道古楼社区的大仓巷、小仓巷,是两条紧紧相连的“Y”型古巷,长1000余米,古朴幽静,富有年代穿越感。清乾隆年间,这里曾是诗人笔下“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粮仓;如今,这里成了封印时光的老街巷,也成为现代城市精美的“后花园”。

深秋的午后,慢悠悠地走在老巷子里,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留下的记忆。小仓巷从南向北,尽头便是原海州师范学校的宿舍楼,东侧是一排老房子,西侧已经建成现代化的居民小区鼓楼嘉园。从小仓巷拐进大仓巷,历史年轮留下的印记更加清晰可见:布满青苔的石屋、藤蔓纵横的老树、年岁悠悠的古井……

巷子里,老房子、老物件依旧,不需要按图索骥,随意钻进一户人家,惊喜无处不在。走进大仓巷15号,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口古井,它的主人是73岁的陈网官。陈网官是南京人,19岁到东辛农场工作,后来与李玉珍结婚。老伴李玉珍的家,就在大仓巷15号。结婚40多年,陈网官的生活轨迹早已经融入了巷子的变迁中。

“这口井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人称‘东海第四井’,‘东海第二井’便是不远处的双龙井。大概两三年前,市地质队曾经到我家测过这口井的水质,说水质很好,重金属少,唯一的缺点就是碱多。”陈网官说,“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都吃自来水,不过还有不少居民用这口井里的水洗菜、洗衣服,我也用井水浇花。”

聊起大仓巷、小仓巷,陈网官的记忆便回到了过去:“我听老伴的父辈们说过,在清乾隆年间,这里曾经是粮仓,大仓巷、小仓巷因此得名。后来,粮仓改成了学校。我刚来到大仓巷的时候,这里可热闹了,因为巷子的北头就是原海州师范学校的正门,我家对面还是学校食堂,每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大仓巷的路也很宽,至少四五米,连小货车都能开进来。后来因为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大仓巷建房子,导致巷道里最窄处不足两米,仅容下一辆三轮车通过。”

77岁的徐惠新也是这里的老住户,虽然他在年轻时一度到市中心工作,结婚后还是回到了老海州大仓巷的老宅里。如今退休了,这里更成了他和老伴颐养天年的最佳住所。老人不仅是老巷子一路走来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小时候,我家对面就是原海州师范学校的操场,晚上操场上经常播放露天电影,我和小伙伴们就翻过不高的墙头去学校看电影。”说到儿时的趣事,老人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因为学校的正门还在巷子的最北端,翻墙头可以抄近路嘛。我们这条巷子呀,可是整个海州的至高处,夏天雨季,即使各处积水很深,但大仓巷的路面也刚现水迹。一般情况下,只要雨一停,巷子里的石子路就已经干净清爽了。”

如今,巷子里的石子路早已经变成了水泥路,巷道两侧也以家庭为单位,在门前砌起了小花坛,花坛里不仅有近年来新栽种的芭蕉、桂花、小雏菊、一串红等花卉和绿植,也有不少上了年岁的花树,如紫藤、凌霄,爬墙攀壁、枝叶繁茂,阳光从老树繁茂的枝叶里细密地洒进来,斑驳了巷子里的岁月。

70岁的卞宝荣22岁就从锦屏嫁到了大仓巷,她在古朴沧桑的紫藤树下一边绣着花鞋,一边对笔者说:“以前的大小仓巷里,都是石子路,高低不平,而且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幽深的巷子里漆黑一片,巷子里很多人家还都养着狗,胆小的居民根本不敢出门。现在好了,石子路变成水泥路,巷子里也装上了路灯,天一黑路灯就亮着,特别是夏季的夜晚,有的居民到不远处的钟鼓楼跳舞、唱歌、看表演,也有的就在巷子里的花园边和老邻居们一起聊天乘凉。”

这些都得益于近年来海州街道在辖区范围开展的“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和提升工程,从2016年开始,还启动了“花园式街巷”改造工程,海州街道经过多次实地勘察、研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确定将包括大小仓巷在内的5条背街小巷改造成居民的“后花园”,不仅因地制宜地在老巷道里砌小花坛,还组织发动社区志愿者、网格员补栽绿植和花卉,全力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微花园”。

如今的大小仓巷,寒冬一过便花团锦簇,再加上藏匿在巷子里的石屋、老树、古井,这里,不仅给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的人们一处净化心灵、寻找安宁的乐土,也成为现代化城市精美的“后花园”。



责任编辑:蔡媛媛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