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城始建于南朝 现留有1500余眼古井
- 2014年05月21日来源:中国连云港网
提要:南城有一条保存完好的六朝一条街,被称为南城古街,正因为保存完好,这座古城留下了1500余眼古井。这些井大多散落在居民院内,其中赫赫有名的当属匡衡井和虎皮井。
南城是连云港的又一处历史悠久的古城,始建于南朝宋元嘉五年(429年),由精明的青冀二州刺史刘善明所建,原是一所军事营寨。六朝时设临海镇后,由于凤凰山集于仙岛,朝廷派使建立“祭凤祠”,加之凤凰山对峙,如凤展翼,故改名“凤凰城”。后来为防倭寇侵袭与今连云区墟沟南北呼应,驻扎兵寨,又将凤凰城称为“南城”,将墟沟营寨称“北城”。南城有一条保存完好的六朝一条街,被称为南城古街,正因为保存完好,这座古城留下了1500余眼古井。这些井大多散落在居民院内,其中赫赫有名的当属匡衡井和虎皮井。
(一)
都说古城多古井,南城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因为历史悠久,又因为古迹保护完好,虽说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可据当地人介绍,南城至今仍然保存着1500多眼1000年以前的古井,这在全国是少有的。
南城的古井存量堪称一绝,据悉,南城现有的1500多眼古井结构各异,大小不同,井口有方有圆。这些井有深井,有浅井,井台有高井台,有低井台,还有无井台的;有高大上的,也有接地气的。
高大上的古井当数江、武、杨三大家族和一些公共场所的古井。这些富裕大户凭借其财力,建井各有特色,集中表现在井的深度、宽度、砌井用的石料与井台的装饰上。富裕大户井口较宽、较深,用花岗岩做井台,环以各种各样的雕饰。
而普通平民则用普通石块简单敲凿,围砌在井台上,既无花也无纹,相当接地气。有的人家不用井台,只为井口加盖,防止人畜掉入。一般富裕户的井井径较大,直径2米左右,深达7、8米。
南城的井中,最大的一口井是凤凰山玉皇宫下的“天池井”,建于隋开皇五年(585年)。井口大到20平方米,深达8米。该井水清澈甘冽,久旱不枯。后来为官府所占,富豪所有。明洪熙九年(1433年),大书法家逸岑亲书“天池”二字刻于旁边的山石上。
(二)
在南城,最著名的井当属匡衡井,匡衡井位于南城镇宁海社区许圩庄,古凤凰城门西南约30米一幢民房院中。井内壁呈多角形状,由整块青砖垒砌而成。井口直径0.27米,井栏直径0.7米,栏高0.3米。井直径1.5米,井深3.2米。作为一口著名的古井,匡衡井到今天仍在被使用,这点与双龙井截然不同。
《汉书·匡衡传》载:“匡衡,字雅圭,东海承人也。”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安东侯。《汉书》卷八十一则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匡衡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终成一代名家。据史书记载,南城为汉时东海县城,而匡衡幼年时曾在南城呆过,此井当时是匡衡的饮用水井。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他住的地方改成“匡衡街”,用的井改称“匡衡井”。
当地人说,关于匡衡井的由来还有两个传说,一个是匡衡17岁赶考路经此地,曾在南城“凿壁偷光”学习,为了生活打了一口井,第二个说法则是说匡衡年幼时很穷,和自己亲人要饭来到此地,因看好此地的民风,希望常驻求学,征得一个地主的同意,在地主家旁边搭个草房栖身,这口井就是那时匡衡为了生活打下的。
当时究竟是什么情况如今已经无法追寻了,唯一留下的这口井依然在为居民们提供饮用水,为了防止孩童及动物坠井,井口上方被居民用铁丝网遮住,井中水质依然清澈甘甜。
(三)
虎皮井,又名虎衣井,坐落在南城镇东,因“崔生嫁虎”的传说而得名,《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其井旁有一座崔生祠,现在也都不存在了。
说是很久以前,南云台“虎窝”附近,曾来了一只虎妖,为害当地居民并要小孩作为贡品,后来来了一个游学举子,自称崔生,愿以身饲虎换得当地平安。崔生胆子很大,还有点小聪明,来到虎妖所在小庙后竟然发现虎妖脱下虎皮是个漂亮姑娘。
于是,胆大的崔生趁虎妖喝醉,偷了虎皮藏在小庙前的井里,并威胁虎妖不得害人并嫁他为妻,虎妖为了虎皮和崔生在小庙做了夫妻,从此不再害人,崔生在当地开私塾生活,后来虎妖为崔生生了2个儿子,相夫教子。
多年后,崔生对媳妇儿不再防备,有一天,崔生早上起来,正预备上学堂,媳妇陡然问起虎衣的下落来。崔生也没在意,告诉她说,那件虎衣早被他扔在庙前的井里了。媳妇听了,只是沉吟不语。崔生走后,她到庄上找人下井去打捞虎衣,虎衣捞了上来。媳妇拿过虎衣,用清水洗去淤泥一看,竟还是原来那样,大喜,便叫那人去喊崔生。崔生回来,刚进门,只见一只猛虎奔了出来,对着崔生摇头摆尾,显出眷恋而又凄惨的神色。
老虎媳妇对崔生说,自己终究不是人身,要回终南山投师学道,待得了正果,再来相会,说罢纵上云端,直奔终南山去了。崔生十分伤心,便辞职,在家闭门读书,照管孩子,平时也不见人。忽一日,这崔生也突然不知去向,只留下二男在此。如今,还留下不少崔姓的人家。
崔生走后,虎皮井一带百姓念崔生在时的好处,便捐款集资,在崔生原来住的地方盖了一座崔生祠。那口埋过虎皮的井,就叫“虎皮井”了。至今,这个村庄还叫“虎皮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