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博物馆考察石棚山、藤花落、郁林观等遗址
- 2014年08月15日来源:中国连云港网
提要:昨日,市博物馆工作小组一行在刘政馆长的带领下,对市区周边的几处遗址进行了走访考察。
昨日,市博物馆工作小组一行在刘政馆长的带领下,对市区周边的几处遗址进行了走访考察。
工作小组一行首先来到了位于海州城东南部的石棚山,山虽不高,但怪石嶙峋,形成种种奇妙的形状,著名的有万花岩、佛手岩,群黾探海,犀牛斗象、金猴拜山等,在小雨的映衬下更加显得栩栩如生。本次到石棚山的目的,是考察山顶上由异地搬迁过来的海州东汉二号墓,将其与博物馆近期发掘的一座同时期东汉墓葬的结构进行比较。该墓是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砖石结构,由甬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墓底以砖铺作人字形纹。墓顶用砖石迭砌,墓壁系采用一顺一丁法以青砖砌成。墓门开于前室西壁,以两块石封门,封门石外有砖砌门垛,上置条石为额,下置垫石为础。前后室有门相通。墓的上方覆盖着岩石,墓室形态完整。
随后又来到位于连云港市中云办事处西诸朝村南部的藤花落遗址,遗址边上正在修路,大家仔细查看了施工现场,认为对遗址并没有影响.
现在的藤花落遗址已静静地沉睡在了农田下面。在1996-2000对其发掘的时候可是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发现奠基坑、灰坑、灰沟、道路、房址、水沟、水稻田、石埠头等遗迹200多处,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以及炭化稻米等动植物标本2000余件。藤花落古城由内外两道城垣组成。外城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由城墙、城壕、城门等组成,面积约14万平方米,南北长435米,东西宽325米,城周1520米,墙宽21-25米,残高1.2米,由堆筑和版筑相结合筑成,内城有城垣、道路、城门和哨所等。内城平面呈圆角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南北长207-209米,东西宽190-200米,城周806米,墙宽14米、残高1.2米,主要由版筑夯打而成。内城墙体夯土中均发现非常密集而又粗壮的木桩。整个内城墙的建造,耗费的木桩数以万计。外城为生产区,外城垣有明显的防洪功能。内城为生活居住区。在内城里发现30多座房址,分长方形单间房,双间房、排房、回字形和圆形房等各种形状,门大多朝向西南,与现代民居方向一致。房址有等级区分。其中最大的一座平面呈回字形,外间面积达100平方米,内间面积31平方米,应是一座与宗教、祭祀或其他大型集会活动有关的建筑设施。此外还发现水沟、水口、水田等与稻作农业生产有关的遗址。发现炭化稻米数百粒,经化验为长穗栽培稻。
最后工作小组一行又来到了郁林观遗址,郁林观遗址正在对外围的围墙等进行重新修建,后期将会对石刻进行防风化处理。郁林观虽然在山泉密林丛中,可仍为胜境。这里云烟缭绕,林木繁茂,山崖壁立,峻秀如画,上有“朝霞壁”、“ 埋云石”, 下有清泉一泓,名为“濯璎泉”。 山崖上,诸多摩崖篆隶,熠熠生辉,琳琅满目,有楷有行,称得上古刻荟萃。飞瀑中一大石上,有“濯缨泉” 三个大字,乃北宋大文学家海州通判石曼卿所书,结构严谨,挺拔清俊。飞泉下涧畔一巨崖耸起,上刻《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记》,全文393字,分21行,每行17字,字径10厘米,刻于唐开元七年(719年),隶书,气韵开达,道劲飘逸。其运笔布白,有汉碑《石门颂》之特色,其文乃出于当时海州司马崔惟怦的儿子崔逸之手。这两块石刻,完好无损。为昭示这唐隶宋篆的不凡,弘扬其珍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作家、教育家、篆书家叶圣陶先生亲书“唐隶宋篆” 四字,刻在这里东崖上。此外,宋石曼卿的一首诗,由谭亨甫题刻在这里。在东岩壁下,还有《宋刘居实题名》石刻,另有横书石刻,是《石林虞仲子题名》只“石林虞仲子” 五字,一行。再往东,有《亢之等题名》石刻,文曰:“亢之同来,祖贶同游”,此刻三行。还有“飞上天” 三字石刻,无落款。以及《清钱咏游飞泉留款》,一共13块,都是石刻中精品,且一一完好。无怪在明代,顾乾就把这里作为《云台三十六景》的三十四景。名曰:“仙宫碑篆”。他说这里“唐宋碑文,遍刻两壁,虽苔藓斑驳,不可尽识,而金薤琳琅著名。远近求拓本者,殆无虚日”, 毫无夸大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