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云港:5位烈士入选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名录
- 2014年09月05日来源:中国连云港网
提要:2天前,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曾在我市工作、战斗或有相关联系的抗日英烈汉斯·希伯、田守尧、符竹庭、彭雄、何万祥榜上有名。
请记住,2014年9月3日,这是一个必须被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
2天前,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曾在我市工作、战斗或有相关联系的抗日英烈汉斯·希伯、田守尧、符竹庭、彭雄、何万祥榜上有名。
安葬在我市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或与我市有关的五位抗日英烈汉斯·希伯、田守尧、符竹庭、彭雄、何万祥,年龄最大的牺牲时44岁,最小的仅28岁。除汉斯·希伯是一名国际记者外,其余四人均为职业军人,有师参谋长、旅长、旅政委等高级指挥员,也有连长等战斗英雄,他们在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英勇抵抗,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作为生活在英烈长眠之地的我们,不仅要永远铭记那段充满屈辱和抗争的历史,缅怀和祭奠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更要时刻保持警醒,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我们的血液,传承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汉斯·希伯(1897-1941)
汉斯·希伯出生在原奥匈帝国(现波兰)的克拉科夫,他通晓英、德、俄、波兰和中国5国语言。他很早就向往拥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对中国的时势十分关心。
他在抗日战争前曾两次来华,曾编辑英文刊物并撰写过大量政论文章。他先后参加过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八路军,还参加过北伐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希伯和夫人第三次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抗战,他也成为参加抗战保卫中华民族的欧洲第一人。
1941年11月30日,希伯跟随八路军特务连进行采访活动时,与日军遭遇,他拿过牺牲同志留下的武器,向敌人猛烈射击,最终因身中多弹不幸壮烈牺牲,时年44岁。八路军教导二旅在抗日山烈士陵园为他修建了纪念碑,纪念碑背面有罗荣桓、肖华、黎玉联名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以此深深缅怀这位为中国人民抗战事业献身的国际主义战士。
田守尧(1915-1943)
新四军高级指挥员,安徽六安人。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加入共青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任红25军营长。参加过长征,后任红15军团78师团长、师长。抗战时任八路军115师344旅团长、旅长,后任新四军3师8旅旅长兼苏北第二军分区司令员。
1943年,田守尧与3师参谋长彭雄率干部队由海路赴延安学习,3月17日在赣榆区石桥镇(原九里乡)小沙东黄海海面与日军汽艇遭遇,与敌展开激战,腿部负伤后他仍顽强战斗。彭雄牺牲后,田守尧果断指挥大家涉水上岸,并以重伤之躯为同志们开路,以血肉之躯冲破日军机枪封锁,使大多数人安全上岸,转赴延安。田守尧最后却壮烈牺牲,年仅28岁。
符竹庭(1912-1943)
原名符宗仔,江西省广昌县人。1912年出生于江西省广昌县头陂镇边界村。符竹庭家境贫寒,父母去世,靠祖母帮人做针线活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1927年秋,符竹庭参加了游击队,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参加了工农红军,曾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政委、滨海区政委。
1943年11月26日早晨,符竹庭在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区西北的黑林镇富林村(具体为马旦头村)遭遇600余人规模的日军,遂率部反击,战斗中他不幸负伤,经抢救无效牺牲,年仅31岁,安葬于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
彭雄(1915-1943)
曾用名彭文灿,江西永新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3军团第2师通信员、通信班班长、通信排排长、师司令部作战参谋、连长、营长,第6师第16团参谋长等职。曾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历任红1军团第1师第13团团长、第4师参谋长。抗日战争开始后,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6团参谋长、补充团团长,黄河支队支队长(司令员)、新四军第3师参谋长、第3师兼苏北军区参谋长。
1943年春,彭雄与11名团以上干部赴延安学习,担任队长,旅长田守尧任副队长。因陆上交通被敌切断,队伍搭乘木帆船取海路北去山东滨海解放区再转赴延安。3月17日凌晨,船驶至山东岚山头附近海面时,不幸被日军巡逻艇发现,彭雄沉着布置火力应战,待日艇靠近,诱使日军小队长及翻译登船“检查”时猛地将其推入海中,又将手榴弹扔上敌艇,炸死炸伤10余名敌兵。在激战中彭雄胸部3处负伤,壮烈牺牲。
何万祥(1915-1944)
本姓朱,参军后改名为何万祥,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6团2连连长,甘肃宁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何万祥在13年的革命生涯中,参加过长征,经历大小战斗400多次,屡立战功,曾5次负伤,3次荣获战斗英雄称号,名扬山东战场。此后,他在郯城战役、赣榆战役等诸次战役中屡担重任。1943年11月19日夜,何万祥化装成群众,利用敌军中的内线,巧妙地打开赣榆城城门,顺利使埋伏的兄弟部队迅速进城,将1600多名日伪军全部俘虏。
1944年,何万祥参加了第三次“讨吴”战役,当他发现敌人在炮楼内用重机枪疯狂射击后,遂率领战士冲向炮楼,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