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lygchina.com.cn
中国连云港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连云港网> 文化>正文内容
  • 花船:传承1300多年方兴未艾
  • 2014年09月19日来源:中国连云港网

提要:民国初年,花船由淮安涟水传入灌云。到二十世纪20年代,灌云县的花船表演就遍布乡村,花船艺人不断增多,伊山镇的何家仁、卢桂芝、南岗乡的季华兵、陶岸青等都曾名噪一时。到二十世纪40年代,专业从事花船表演的艺人多达70多人。

“花船,又称跑旱船、跑龙船,以舞蹈为主,以说唱为辅,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花船在我市主要流行于市区、东海县、灌云县和灌南县,还流传至附近的沭阳县、响水县、滨海县和泗阳县等。”我市花船第三代传承人邵玉梅介绍说。

连云港地区海岸线较长,近海河道纵横交错,水上交通及渔业兴旺,具有孕育出花船艺术的独特条件和丰厚土壤。传说在两汉时期,这一舞蹈的形式在山东、赣榆沿海一带已出现,时称旱船,为沿海渔民节庆活动中,模仿海上航行所表演的舞蹈衍变而来。

据邵玉梅介绍,花船一般为男女二人表演,配以乐队伴奏,男为丑角,女为旦角。花船以旦角顶船、丑角撑船、相互配合表演,采取对答、唱曲与丑角插科打诨、滑稽表演,有极强的娱乐性。

民国初年,花船由淮安涟水传入灌云。到二十世纪20年代,灌云县的花船表演就遍布乡村,花船艺人不断增多,伊山镇的何家仁、卢桂芝、南岗乡的季华兵、陶岸青等都曾名噪一时。到二十世纪40年代,专业从事花船表演的艺人多达70多人。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花船艺人在解放区党组织领导下,利用花船形式进行革命宣传。建国后,花船表演在欢庆解放、宣传土改及抗美援朝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使花船成为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推动了连云港地区花船表演艺术的发展。1961年,灌云花船艺人自发成立了灌云县花船组,有30多人,成为建国后我市第一个专业民间花船表演团体。二十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中收录了我市的花船条目。

花船表演的舞蹈动作是在水上行船的运船动作的基础上加以美化,顶船、撑船者二人配合,表演船的搁浅、撑篙、顶船、推船、扯篷、系缆、解缆、上船和下船等场景,还有行船的“耍跄”等与风浪搏斗的各种惊险动作,充分展示了船家的“精、气、神”,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步”等要素,也要运用得恰到好处,撑船者不仅要保持舞蹈的优美,或紧或慢,还需要表现出“顿、挫、迟、挨”的舞蹈技巧。

可喜的是,目前,我市参与花船表演的人数多达上千人,全市乡镇、街道的花船队伍共有20余支。2007年,花船入选我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责任编辑:蔡媛媛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